□毛艳
在融媒体时代的大浪潮下,新质生产力以其独特的科技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特征,对文旅产业发展模式带来重塑性变革,也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面对产业迭代带来的岗位变革与能力重构,高职文旅类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更新。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师资结构与实践体系等方面与新兴产业需求存在错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立足“新质生产力”背景,提出以“五转四融”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路径,探索构建多维协同、机制联动、场景融合的文旅类教育新范式。
融媒体背景下高职文旅类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时代诉求
融媒体技术深度赋能产业迭代升级,亟须“数字技术+内容营销”复合型人才。融媒体时代以媒介融合、数字赋能为主要特征,重塑了文旅产业的传播逻辑与服务形态。短视频、直播、电商文旅、虚拟导览等新兴形式日益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表达方式,推动文旅从“线下体验”走向“线上传播+数字赋能”双轨并行的新阶段。内容生产、平台运营、技术协作正成为文旅行业核心能力的新支点,亟须具备数字素养、传播能力与创意执行力的复合型人才支撑。
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亟须“在地文化赋能+数字技术加持”的复合型新质人才。河南全面推进文旅强省建设,需要懂文化、懂技术、会传播的数字文旅人才参与地方品牌传播、文化资源转化与平台内容建设。高职教育作为服务地方产业的主力阵地,必须顺应国家战略所需,培养能落地、可转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产业迭代升级迈向高阶,亟须“数智赋能+创意内容”双驱型精英人才。随着融媒体技术的广泛渗透和新质生产力的持续释放,文旅产业正经历从“传统服务型”向“科技赋能型”“内容创新型”加速转型,催生出沉浸式文旅体验、数字文创产品、智慧旅游服务等新型业态与岗位结构。这一转型对高职文旅类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强调融合驱动与效率提升,对职业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文旅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当前,高职文旅类人才培养模式仍多沿用传统路径,集中表现为专业链—产业链错位、课程体系—岗位能力脱节、师资能力—技术迭代断层、实践平台—产业需求割裂、教学资源—数字转型滞后等。
产教融合方面,高职文旅类人才培养未能有效回应新质生产力所代表的产业变革方向。头部企业与地方院校融合度不够,产教融合多停留在合作框架层面,教育端与产业端在目标、节奏、标准上长期错位。
专业结构方面,文旅类专业体系未能及时响应新兴岗位的能力要求。当前多数高职院校仍聚焦于传统旅游管理、酒店服务等专业方向,对新媒体运营、文化IP策划、沉浸式文旅产品设计等新兴领域涉及较少,出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脱节问题。
人才培养方面,当前文旅类人才培养体系缺乏面向数智时代的动态更新机制与产教协同机制,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未能实现动态匹配,评价体系仍停留在理论评价、成绩导向为主的范式中,难以反映学生在数字应用与创意实践方面的综合能力。
这些问题相互叠加,制约了高职文旅类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建构”“项目驱动”转型的进程,也削弱了其服务区域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破解路径:高职文旅类人才培养模式多维度改革与创新
面对高职文旅类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错位的矛盾,必须以新质生产力为牵引,重构人才培养逻辑与路径,实现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精准对接。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通过“五金”建设实践,多维度打通产教融合的深层通道,推动教学资源、评价方式、育人模式的协同创新,构建高职文旅类“五转四融”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产教融合型人才培养范式。
“五转”导向下高职文旅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创新路径
“金课、金专、金师、金材、金基地”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抓手,而“五转”正是其在文旅类专业体系中的具体转化路径,是对高职教学要素的数字化、平台化、复合化再造。
专业转链—专业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新质生产力催生出以数字文旅、沉浸体验、文化科技融合为核心的新产业形态,对人才结构提出更高要求。高职院校应以“岗位能力—技能模块—专业群”三位一体为逻辑支点,围绕区域数字文旅、智慧景区运营、文创IP孵化等方向,推动传统旅游类专业向“文旅+新媒体”“文旅+设计”“文旅+数字技术”融合型专业转型,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
课程转岗—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动态匹配。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应打破传统以学科知识教授为主线的设置方式,转向以“岗位能力模块”为核心的结构设计。以智能产线升级与新兴岗位需求为依据,开发“短视频策划与传播”“智慧旅游”“数智文创设计”等实用型课程,推动课程内容从知识传授向技能训练和场景化应用转变,提升学生岗位适配度和系统操作能力。
教师转能—教师能力与行业需求协同发展。教师队伍的数字素养与产业经验直接决定教学质量。应面向复合型双师结构目标,加快教师数字技能、项目组织能力与企业实践经验的补强。一方面,构建“校内教师+行业专家+平台导师”的协同教学团队,推动企业一线人员参与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另一方面,鼓励校内教师参与真实项目或平台运营实践,形成以新质能力为核心的师资评价与发展机制。
基地转创—实践基地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传统文旅实训基地多局限于功能模拟与流程演练,难以满足真实化、融合化、创新化的教学需求。应依托数字文旅产业链,建设具备“内容创制—传播运营—产品孵化”全流程功能的一体化实训中心,实现教学、实训、科研、创新、创业多场景融合。通过项目引入、任务驱动、成果转化等机制,将实训场景嵌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在真实产业环境中学习、锻炼和创新。
教材转数—教材资源与数字化转型同步升级。教材资源需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开发交互式、可视化、模块化的云教材系统,提升教材内容的时效性、应用性和参与度。数字教材不仅服务于课堂教学,更可嵌入学生个性化学习与能力拓展之中,构建多端互联、资源共享、实时更新的教学资源生态。
“四融”机制推动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实践重构
在教学要素重构的基础上,通过“四融”机制—产教融合、赛教融合、专创融合、科教融合,进一步打破育人边界,构建多维联动、协同共育的人才培养机制,确保改革措施落地见效、形成长效。
产教融合—共建共育共享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校企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联合评价人才”等方式,推动企业从外围参与者转变为育人共同体。建立“行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实施”三维协同机制,实现岗位标准进课堂、真实项目进实训、企业评价进考核。以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职教集团、产业学院为突破口,打造面向新质产业结构的深度融合模式。
赛教融合—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将技能竞赛、创业赛事、创意大赛等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教学与竞赛形成正向循环。通过参与赛事,引导学生在实战中建构能力、输出成果,教师则在备赛与赛后分析中优化教学策略,实现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机制的同步迭代。
专创融合—打通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路径。鼓励学生基于专业所学开展内容孵化、产品开发、平台运营等创业实践,推动“课内学习—项目实践—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的有机衔接。建设“文旅+文创+平台”协同创业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意转化、政策对接、市场链接的全链条支持,激发专业学习的创造性与能动性。
科教融合—强化科研驱动的教学提升机制。以服务区域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型为切入点,引导教师与学生参与项目研发、产品设计与平台建设。通过科研反哺教学、项目反哺课程,形成“问题导向—科研参与—教学深化”的良性循环,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推动文旅类专业从“应用型”向“应用研究型”转型发展。
在新质生产力重构产业格局的时代背景下,高职文旅教育唯有主动融入数智转型进程,才能实现从传统供给向精准适配的根本跃迁。“五转四融”不仅是对教学要素的系统重塑,更是实现产教协同、校企共育的战略路径。未来,应在政策支持、机制保障与资源协同的基础上,持续推动专业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动态匹配,为区域文旅高质量发展培养具备创新力与平台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高职教育新范式。
(作者系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副院长、教授)
本文系2025年河南省高等教育研究项目:融媒体时代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职文旅类“五转四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2025SXHLX03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