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奔涌处 文明育人篇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大学“全国文明校园”创建工作纪实
《河南日报》 (2025年08月08日 第 05 版)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大学崇德门(南大门)。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大学“足迹”景观。本栏图片均由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大学提供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大学被授予“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这座扎根黄河之畔、历经96载风雨的“水利黄埔”,以文明之魂铸育人之基,在职业教育的沃土上,书写了一曲“守诚、求新、创业、修能”的精神文明建设华章,为推进“特色鲜明、全国一流、世界知名”职业院校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百年积淀,党建领航,擦亮文明创建的精神底色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大学的文明基因,深植于“治河兴水”的历史血脉。自1929年创办以来,学校始终与黄河安澜、国家水利事业同频共振,从“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A档建设单位”到省内首个公办职业技术大学,学校以“技术人才摇篮、创新服务基地”为办学理念,培养了近20万名活跃在祖国江河湖海的技术骨干。

  多年来,学校始终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学校坚持把稳政治方向。围绕党和国家战略需求,高质量召开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擘画未来五年发展蓝图,充分发挥学校特色和优势,稳步实现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到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的跨越式发展。学校坚持强化党建引领。认真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修订完善议事规则、沟通制度,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高效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推动党的建设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学校坚持加强理论武装。坚持“第一议题”制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成立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团,建立四级理论学习体系,确保学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学校坚持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四横五纵一平台”党建工程,完善“十聚焦十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法,开展“两化一创”“三级联创”活动,学校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个、样板支部4个,省级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个、样板党支部6个,国家级、省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各1个。

  立德树人,思想引领,拓宽文明创建的实践路径

  文明校园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坚持将创建工作与“双高”建设、职业本科建设深度融合,走好“思想铸魂—课程育人—文化赋能”的创建路径。

  积极构建思政工作体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谋划思政育人工作,实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大思政课”三维衔接联动,构建“三维认同内化”思政育人体系,推动形成大思政工作格局。全力打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新范式。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五个结合”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课程思政“个十百千万工程”。获批“河南省示范性马克思主义学院”,“1个中心2门课程”入选全国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荣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成果一等奖,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资源库案例2个。连续2年承办全国职教水利大类课程思政集体备课,受邀在全国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研讨会作典型发言,持续输出课程思政“黄水”经验。着力建强校本文化育人矩阵。挖掘治水兴水、建校强校、校歌校训文化等蕴含的宝贵精神,发挥优秀文化的引领作用。建设黄河工程文化长廊、“鲲鹏山”水利水电和红旗渠总设计师吴祖泰校友事迹展厅,构建“水利文化、黄河文化、黄水文化”三个层面文化育人矩阵,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引导青年学子将“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

  修德铸魂,强能育人,夯实文明创建的师德根基

  教之道,贵以专。学校始终坚持把教师作为立教之本、兴校之源,坚持弘扬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锻造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全力打造“六个融入”师德建设工程。学校成立师德师风领导小组,将师德师风融入职称职务晋升、教职工培训、科学研究、主题活动、志愿活动等,成立双带头人工作室16个、打造特色大师工作室10个,依托大国工匠范连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袁继勇、全国劳动模范田双印等优秀校友开展“师德创新大讲堂”活动10期,推动“修师德、强师能、铸师魂”三大工程落地实施。全力打造“五双”教学创新团队。学校将“双师、双能、双语、双创、双带头人”创新团队的打造作为重点。开展教师能力提升、师德师风等专题培训,建立教职工个人荣誉体系,评选表彰“四育人”先进个人、我最喜爱的老师、十佳辅导员等300余人,派出优秀教师援藏援疆,200余名教职工600余人次参加脱贫攻坚、结对帮扶,于社会服务实践中锤炼思想品质。近年来,学校获评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支,涌现出一批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中原千人计划教学名师、河南省职业教育专家,获评国家级教师创新团队等。2024年,周建政老师获得河南省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以文化人,品牌赋能,涵养文明创建的文化底蕴

  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深化学校文化内涵,结合新时代发展要求,打出“水文化”育人组合拳。

  实施“铸魂育人”培养工程。建设“四大文化园区”。弘扬新时代红旗渠精神,举办优秀校友吴祖泰事迹展,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共接待校内外宾客10000余人次。拍摄微电影《天河赤子吴祖泰》、系列科普短片“红旗渠的故事”,思政微电影《李响的理想》《渠边少年》参与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留学生刘黄河将豫剧《大登殿》唱上了央视的舞台。实施“黄河使者”培育工程。建设“青马黄河号”教育平台,建设黄河文化研究交流平台,打造“黄河号子”等非遗传承基地。举办黄河科技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活动,打造黄河文化品牌。承办中国农林气象工会、黄河水利委员会发起的沿黄九省(区)治黄历史故事情景剧大赛,来自河南、山东、陕西、山西等省份的500余名黄河人参与演出,唱响文化自信的“黄河大合唱”。实施黄河文化传播工程。建设黄河文化干部学院、黄河水文化研究中心,组建黄河文化讲师团,出版黄河文化系列丛书,通过7举措塑品牌,讲活黄河故事,涵养学生心灵,浓厚水利大国工匠育训氛围。建设了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的我国首家以黄河工程为主题的展览及研学体验基地——黄河工程文化长廊,作为国内首个开放型黄河文化景观,年均参观量超10000人次。

  环境育人,生态筑基,优化文明创建的育人空间

  学校把校园环境建设作为文明校园创建的形象标志,秉持“环境即教材”理念,构建“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生态校园,逐渐形成平安、和谐、美丽校园环境建设体系。

  推进绿色生态校园建设。学校注重文化元素设计,水文化和职教特色鲜明,建设“足迹”“大禹耒耜”等文化景观,每一个环境元素都“有历史”“有故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室、进宿舍、进食堂,做到抬眼可见、举足即观。制作反映学校发展历史的《砥柱》《大河守望者》等系列宣传片。推进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学校安全维稳机制健全,投入800万元设置人脸识别、治安监控等技防设备,科技赋能平安校园,连续16年保持河南省卫生先进单位,获评河南省“平安校园”、河南省高校维稳安保工作先进单位。推进服务型校园建设。学校助力开封市文明城市创建,深入尉氏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杞县3所乡村中小学少年宫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对口援建新疆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投入300万元用于乡村振兴,100万元用于消费助农活动。学校冯峰博士带领团队与河南省豫东水利工程管理局持续开展科研技术服务,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据测算达21.74亿元。

  守正创新,阵地强基,巩固文明创建的舆论阵地

  学校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通过健全制度体系、压实主体责任,构建清朗向上的育人环境,全面提升阵地育人效能,筑牢平安校园根基。

  强化安全管理,建设平安校园。学校把阵地建设作为文明校园创建的重要载体。敏感时期、重要时段,开展维稳安全形势研判,实行三级维稳值班制度和治安巡查制度。加强安全教育,开展“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全国减灾防灾日”“国家安全教育日”等宣传教育活动。定期排查化解不稳定因素,开展消防、法治、安全教育,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阵地管理,校园安全稳定。学校坚持“一会一报”,强化报告会讲座论坛等阵地管理,确保阵地可管可控。强化舆情收集与信息研判机制,建成智慧舆情管理平台,建立日报、周报、月报、年报制度,及时开展舆情监测与处置。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进校园”“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宣传教育和“倾听学生心声”活动,确保校园和谐稳定。净化网络空间,壮大主流舆论。学校成立网络安全领导小组,打造集新媒体平台、思政教育一张网、校本信息化平台、智慧舆情管理平台等“一体化”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管理,加强网评队伍建设,建设新媒体传播矩阵,传播水院好声音,开通官方抖音号,已发布212条官方短视频,单条最高浏览量人数223万。在人民网、新华网等各类媒体上发布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人才培养成效等新闻稿件200余篇。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目标呼唤新作为。站在职业本科的新起点,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大学将以“全国文明校园”为新的起跑线,继续深耕“水利特色、职教特质、文明亮色”,为培养更多“懂技术、有情怀、敢担当”的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为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贡献“黄水力量”。(中共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大学委员会)

河南日报评论 05黄河奔涌处 文明育人篇 2025-08-08 2 2025年08月0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