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共叙军民鱼水情(全省双拥模范城(县)巡礼)

《河南日报》 (2025年08月12日 第 07 版)

  新郑,这座承载着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古城,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在这片土地上镌刻下深厚的文化印记。县域经济连年居河南首位,是郑州地区兵员大县,优抚对象2万余人。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双拥工作宛如一首激昂的乐章,奏响了新时代军民团结的最强音。新郑市曾八次蝉联“河南省双拥模范城”,今年4月首次创成“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历史性突破。

  红色基因:双拥之根 深植沃土

  新郑是轩辕黄帝故里,更是豫西抗日根据地核心区之一。从五四运动的激昂呐喊,到驼窑阻击战的硝烟弥漫;从支援二野南下作战的义无反顾,到新时代抗震救灾的冲锋在前,新郑军民始终心手相牵,生死与共。红色基因宛如一条坚韧的纽带,将军民紧紧相连,成为新郑双拥工作最坚实的精神根基。

  1949年,二野南下作战,新郑倾全城之力,动员5.3万余名支前民工,将230万公斤物资送到部队,这一光辉事迹如一座不朽丰碑屹立于新郑的历史长河中。从五四运动开始,以共产党员胡兴礼、陈新为代表的新郑优秀儿女,用鲜血谱写了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在建立新中国、保家卫国作战、抗震救灾、抗洪抢险等重大时刻,新郑人民和子弟兵都义无反顾、前仆后继,先后涌现出烈士229人,其中无名烈士26人,沈水召、沈战东等英烈事迹感天动地。他们的精神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新郑人民拥军优属的前行道路。

  政策保障:双拥之翼 助力翱翔

  进入新时代,新郑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的重要指示,构建全国一流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市、镇、村三级建成311个服务中心(站),实现服务保障与双拥工作全覆盖。建成全国一流的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为退役军人提供“一站式”精细化服务,军事化管理与军营氛围让老兵感受到家的温暖。

  按照“政策保证、明确责任、重点倾斜、严格监管”的原则,每年发放优抚对象各类经费1.5亿元,义务兵家庭优待金6000余万元;投资43万元对光荣院生活设施升级改造,打造环境、服务一流的“幸福港湾”;拥军医院为退役军人减免医疗费用32.8万元,“军功荣耀”专属病房,更是让功臣们倍感尊崇。

  新郑,是一座拥军之城,汇集了拥军企业1000余家、门店3万余家,从餐饮、医疗到交通物流,各个领域都向军人及军属敞开怀抱。协调10余所高校、职业院校,实施退役军人学历提升计划;落实金融优先优惠服务和税收减免政策;17家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基地、5家金融机构“拥军优抚卡”,成为退役军人高质量就业创业的有力助推器。

  军民共建:双拥之花 绚烂绽放

  在新郑,军民共建的故事如同一串串璀璨的珍珠,点缀着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驻地官兵视新郑为故乡,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他们勇挑重担,挥洒汗水;帮扶草庙马村修路打井,解决了村民们出行难、用水难的问题,一条条平坦的道路,连接着军队与人民群众的血脉;某部队助力岳口村发展特色产业,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特色产业逐渐枝繁叶茂。多次举办“军民共叙鱼水情”晚会、最美退役军人评选等活动,让双拥故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爱国拥军,筑我长城”“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亲”……走在新郑市大街小巷,一幅幅“双拥”宣传标语引人注目;在车站、医院等公共服务窗口,“军人优先”标语令人倍感温馨……无论是峥嵘岁月,还是和平年代,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一直在这片热土发扬光大。

  “拥军商业广场”“军创街”“双拥主题公园”“军民连心桥”等双拥文化地标,让双拥文化融入城市生活的点点滴滴。

  展望未来:双拥之路 砥砺前行

  全国双拥模范城的荣誉,是对新郑双拥工作的肯定,也是新的起点。新郑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在双拥之路上砥砺前行。

  以红色文旅线路串联革命遗址,让每一处革命遗址都成为生动的课堂,讲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以社会化拥军激发全民热情,让拥军优属成为每一名新郑人的自觉行动。如同星星之火,燎原郑韩大地,全民参与的社会化拥军热潮,推动双拥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以政策创新提升服务效能,不断优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持续完善的政策,为双拥工作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让军人军属享受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新郑,这座承载着五千年文明与红色信仰的城市,正以双拥之力凝聚磅礴伟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谱写更加壮丽的双拥篇章。

  (新郑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双拥科供稿)

河南日报评论 07传承红色基因 共叙军民鱼水情(全省双拥模范城(县)巡礼) 2025-08-12 2 2025年08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