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共同追寻杨靖宇将军的足迹,不仅可以听到历史的回响,更能看到指引前路的灯塔。抗战英雄并未远去,他们的英名犹如一座座精神丰碑,永远耸立在我们的心中。”
□吉林日报评论员 罗天初 本报评论员 李晓星
白山黑水铸忠魂,中原热土育英烈。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和殉国85周年。吉林日报与河南日报以跨省对话的形式共同追寻英雄足迹,向英烈致意、为英雄礼赞。
李晓星:他没有军衔,但人人称他将军;他断粮五天,牺牲时腹中只有枯草、树皮和棉絮。他就是杨靖宇。在值得铭记的时间节点,我们前往河南驻马店杨靖宇将军纪念馆,致敬英烈。
罗天初: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年仅35岁。近日,我们到吉林通化杨靖宇烈士陵园,缅怀英雄。
李晓星:在东北抗联的众多英烈中,杨靖宇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人们一提到东北抗联就会想到杨靖宇。让我们跟随吉林日报评论员的脚步,一起领略英雄血战到底的气概。
罗天初:就在我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杨靖宇将军曾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发出过这样的誓言:“一个忠实的共产党员,为民族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最后胜利的决心是坚定的。”
罗天初:在白山黑水间铸就的忠魂,萌芽于中原热土。这位生于河南确山,铁骨铮铮的英雄是如何在青年时期埋下了理想信念的种子?
李晓星: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河南确山人。他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从小便仰慕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在开封求学时常登点将台,立下报国之志。在烽火不息的革命年代,从参与领导确山暴动,到领导刘店武装起义,杨靖宇积极投身组织各种形式的群众运动。
青年志存高远,杨靖宇勇赴战场,伟大民族英雄的光辉革命道路就此开启。尤其令人动容的是,杨靖宇牺牲后,日军剖开他的肠胃,看到的只有枯草、树皮和棉絮。这种超乎常人的坚韧,或许正来自确山人“一根扁担挑到底”的倔强性格。
李晓星:作为东北抗联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杨靖宇将军在吉林经历了怎样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留下了怎样的精神火种?
罗天初:杨靖宇率领东北军民打过很多漂亮的大胜仗,其中,比较经典的战斗莫过于岔沟突围。当年,杨靖宇将军与抗联战士被日伪包围,敌人为了这场战役苦心经营了20多天,但让敌人没想到的是,杨靖宇将军带着抗联战士找到了他们的薄弱点,通过这个点打开了一个缺口,利用夜色的掩护成功突围。在吉林这片热土上,杨靖宇将军最后战斗的足迹早已化作精神印记,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
罗天初:时代变迁,精神永恒。时光荏苒,如今我们的家园已是山河无恙、烟火如常,但历史必须铭记、精神必须传承。我们要永远铭记伟大东北抗联精神,铸就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凝聚起团结奋斗、共促振兴的磅礴力量,把爱国之情转化为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练就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能力本领,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一定能”,传承英雄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将自身前途命运同国家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凝聚起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
李晓星:一路追寻一路感动,一张张照片、一件件文物,仿佛把我们拉回了那段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解放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的烽火岁月。当我们共同追寻杨靖宇将军的足迹,不仅可以听到历史的回响,更能看到指引前路的灯塔。抗战英雄并未远去,他们的英名犹如一座座精神丰碑,永远耸立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铭记历史、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