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天河 林州

水润沃野 太行引朋(“两山”理念在河南·一片绿)

《河南日报》 (2025年08月13日 第 06 版)

  昔日庙荒村一片灰蒙蒙。 安阳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农家乐、民宿依水而建,今日庙荒村换新颜。 安阳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本报记者 李林 赵阿娜

  8月11日一早,红旗渠畔柏树林间,晨光洒落,郑州摄影师刘磊的镜头里,三只白鹭掠水,圈圈涟漪与游客身影共同入画。“我每年都来。这里水映山,山衬渠,生态好了,镜头里的故事也多了三分灵气。”刘磊说。

  60多年前,10万林县人民靠一锤一钎一双手凿出红旗渠,解“十年九旱”之困。半个多世纪后,林州市成功跻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红旗渠两岸的生态蝶变,正演绎跨越时空的绿色接力。

  青年洞观景台上,安阳市生态环境局林州分局生态科负责人唐勇望着对面山坡感慨万千。20世纪70年代,为保渠道通水,红旗渠沿线曾大规模砍伐植被,致使山体裸露。1982年的一场暴雨冲毁渠道,让林州人醒悟:“没有绿水青山,哪有生命之渠?”

  一场持续40余年的生态修复战就此展开。结合实际,当地以“渠岸造林、陡坡退耕、封禁管护”模式,在太行石缝栽下侧柏、黄栌等乡土树种,让绿色在渠畔扎根。

  如今,红旗渠沿线森林覆盖率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12%升至78%。

  依托红旗渠精神和太行山水,林州市构建“交通串联、景村联动、民宿赋能”全域旅游体系,精心打造“一渠百景”旅游带。夜幕降临,渠畔的《太行红日》实景演出现场座无虚席,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沉浸式感受修渠岁月。

  生态红利持续释放,让特色农业结出金果实,也让乡村民宿焕发新生机。姚村镇靠生态种植的“红旗渠仙桃”远销全国;石板岩镇南湾村通过清洁行动,使传统村落变为网红打卡地;庙荒村依托红旗渠穿村而过的地理优势,开办农家乐,村民实现家门口致富。

  今年上半年,依托红旗渠文旅资源,林州全域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破30亿元,带动5万余人端上生态饭碗。

  值得一提的是,当地创新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将景区门票收入的10%投入生态管护。同时推行“河长制”“林长制”,让渠水山林各有守护者。

  林州以实践印证:绿水青山既是自然馈赠,更是经济命脉与幸福根基。如今渠水润沃野,太行引宾朋,“渠清水绿、业兴民富”的画卷正徐徐铺展。

河南日报特刊 06水润沃野 太行引朋(“两山”理念在河南·一片绿) 2025-08-13 2 2025年08月1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