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沃土鱼水情(全省双拥模范城(县)巡礼)

《河南日报》 (2025年08月14日 第 04 版)

  □鲁洁 孙明江 房长林

  双拥花开耀红城,鱼水情深绕淮河。

  今年4月,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在北京召开,信阳市被命名为新一届全国双拥模范城。作为被命名的全国双拥模范城代表,信阳军地领导赴京参加命名大会。

  这份荣誉,饱含鱼水情深,凝聚着叶对根的情谊。近年来,信阳市军民不断从历史中探寻胜利密码,持续擦亮“全国双拥模范城”金字招牌,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历久弥新。

  拥军氛围日益浓

  “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我们不把双拥工作抓好,就对不起牺牲的革命烈士和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信阳市领导的话掷地有声。

  长期以来,信阳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列为党政“一把手”工程,党政军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双拥办事机构综合协调,双拥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双拥工作展现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信阳之美,美在红色文化遍布。进入新时代,信阳市深挖“红色富矿”,整合军地共建资源,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首府旧址等72处红色遗址进行开发性保护,26处获评省级以上国防教育基地;“新时代前锋宣讲队”开展“六进”宣讲50余场次,受众10万余人次,入选全国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项目100强。

  漫步街头,全市悬挂“拥军门店”标识的店铺已有上百家,大街小巷的双拥街道成为城市特色风景。信阳拥军医院挂牌成立,让广大退役军人感受被尊崇的“信阳温度”。

  “我们每年都会收集整理宣传信阳籍立功官兵先进事迹,让功臣事迹广为人知。”信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张长斌介绍,在公交站候车,在双拥主题公园散步,都能看到他们的事迹。

  代代赓续,薪火相传。40多年侍奉烈士父母的“全国爱国拥军模范”赵海菊、50多年守护红军烈士墓的“中国好人”王茂贵、“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王克华、“河南省最美军嫂”周兰一……一个个先进典型不断涌现。

  崇军拥军蔚然成风,激发更多有志青年从军报国。今年上半年,信阳市大学毕业生入伍比例位居全省前列。今年信阳市录取飞行学员47名,录取数量第12次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尊崇优待强落实

  罗山县何家冲村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何大妈救红军的故事至今在当地流传。

  信阳市双拥办负责同志动情地说,血浓于水的军民鱼水情才使得红二十五军能够在长征途中发展壮大。

  当年那份深情至今未变!信阳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八一”、春节期间走访慰问驻信部队。关注执行任务官兵、特困官兵等重点人员,扎实开展大走访大慰问和“情系边海防官兵”活动。

  今年“八一”前夕,随着某部军官张光瑞的妻子蒋永苗顺利调入羊山新区某小学,去年驻信部队提出的12名随军家属全部安置完毕。驻信部队官兵和信阳籍官兵子女按意愿入学,随军未就业家属生活补助费全部按时发放。

  严格落实军地互提需求互办实事“双清单”工作机制。3年来,信阳召开各类军地协调会30余次,驻信部队进出道路整修、国防公路修建等多个问题得到解决。助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帮助某部家属院自有住房顺利办理产权证。

  部队以打赢的标准搞建设,地方就要以支前的标准来拥军。近年来,每逢部队过境,信阳市军地相关部门都主动靠前,提供饮食、医疗等保障服务。信阳军供站3次被评为“全国重点军供站”。

  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今年3月,信阳市退役军人综合服务中心揭牌成立,利用AI技术搭建“军人直通车”系统,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金融支持、法律援助等提供服务。信阳市先后在北京、苏州、南通、广东等地设立驻外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为在异乡打拼的退役军人提供贴心服务,实现“老兵在哪里,服务就到哪里”的目标。

  反哺老区建新功

  驻信部队官兵情系第二故乡、心系百姓冷暖,自觉融入信阳,树立了新时代人民子弟兵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

  抗汛抢险时、山火蔓延时……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驻地官兵的身影。近年来,驻信部队累计出动兵(警)力2万余人次、车辆1500多台次,救援被困人员400多人,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信阳驻军多,助力乡村振兴具有特殊优势。信阳军分区和驻军帮助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搭建电商服务平台,签订基础设施援建项目,协调引进致富项目11个,有力改变了老区面貌。同时,驻地官兵广泛开展“手拉手、一帮一”帮扶活动,资助困难学生,设立专项助学金,援建蓝天希望小学和“八一”爱民学校等。

  难得举城作一庆,爱我人民爱我军。站在新起点上,信阳市将以此次全国双拥模范城命名表彰为契机,牢记“两个更好”殷殷嘱托,不忘厚重红色历史,续写新时代鱼水新篇,让双拥之花在红城大地开得更加绚烂。

河南日报河南新闻 04红色沃土鱼水情(全省双拥模范城(县)巡礼) 2025-08-14 2 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