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法、行之有序,每个人都成为文明交通的践行者和捍卫者,就能共同营造更加文明、和谐的交通环境。”
□本报评论员 赵志疆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载体。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交通文明是一项重要的评判标准。对于本地人来说,舒适的环境、便捷的交通、文明的秩序,既能让人感受到城市建设的民生温度,也能推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城市治理新格局。对于外来者来说,城市最引人入胜的往往不是外在景观,而是润物无声的文明气质,而城市交通文明状况就是最直观的体现——街头巷尾间,车水马龙中,每一个交通参与者都是城市文明的生动注脚。
16个城市获评全国文明城市,23个城市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数量居全国第一……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河南取得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省各地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和执法普法活动,让现代文明交通理念深入人心,收获累累硕果。
在大货车专项违法治理行动中,郑州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交警十二支队创新“高空侦查+地面查处”的联动模式,极大提升了执法质效,对打击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形成了强大震慑;南阳市公安局交管支队联合“一路三方”联勤部门开展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同时对夏季高发的“三超一疲劳”、不按规定车道行驶等易肇事肇祸违法行为实施精准打击;针对高温催生的市民夜间活动高峰与酒驾风险,焦作市公安局交管支队开启错时警务模式,紧盯凌晨、午后、夜间高危时段,在国道省道、餐饮聚集区周边等地,通过“流动巡查+定点检查”双管齐下,筑牢酒驾醉驾严管高压网……全省各地大力营造全社会关注交通安全、参与交通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擦亮文明城市的底色。
当前,我国交通事业飞速发展,道路里程不断增加,车辆保有量持续攀升。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交通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每个人都是交通的参与者。文明交通首先就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严格规范个人交通行为。心中有法、行之有序,每个人都成为文明交通的践行者和捍卫者,就能共同营造更加文明、和谐的交通环境。
对于城市管理来说,维护文明交通的关键在于科学分配路权。如果不能合理分配路权,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的路权之争难免愈演愈烈。在混乱无序的交通环境中,不仅容易使人出现习惯性违章,执法者也很难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乱停乱放都会挤占本就紧张的道路资源并加剧拥堵。因此,保障“各行其道”的同时,有必要敦促所有车辆“各得其所”。身处“互联网+”时代背景中,公共管理与企业运营的模式和思路都有必要及时更新,这也是保障文明交通的一个重要课题。
文明交通建设绝非一蹴而就,既要从大处着眼,不断提高道路交通治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又要从小处着手,引导公众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文明交通尽一份心、出一份力,以文明交通新面貌展现城市文明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