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建设“空陆数海”丝绸之路

《河南日报》 (2025年08月18日 第 08 版)

  □刘攀 徐婷婷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被赋予新内涵。作为内陆开放重要支点,河南聚焦“两高四着力”,深度融入内河航运纽带作用,不断释放中国河南国际合作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河南国际集团”)重组新动能,正加速从传统内陆腹地迈向国家开放前沿。重组后的中国河南国际集团,被省委、省政府明确为全省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窗口平台、海外矿产资源开发的主体、我省建设“一带一路”骨干力量三大核心功能定位。这一立体布局,是我省破解内陆省份区位瓶颈、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破题之策,更是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抢占发展先机、塑造竞争优势的必然路径,为内陆高水平开放提供了鲜活样本。面对新发展形势,需把握重组契机,以丝绸之路建设为主骨架,持续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全方位合作,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内外联动、双向互济。

  加强空中丝绸之路协同共建,打造开放“空中门户”

  航空运输的高效性是打通全球供应链的“快捷键”。随着集团重组完成,为我省空中丝绸之路注入了强大的国际资源整合能力,有助于河南打造国际物流枢纽、吸引高端产业集聚、打通全球产业链,进一步加速新的开放格局形成。

  强化政策协同,释放枢纽政策红利。持续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及全球主要经济体在航空领域的政策对接与合作,积极争取更多第五航权、第七航权试点。推动郑州机场与卢森堡货航、俄罗斯空桥货航等国际航空企业升级合作模式。依托自贸试验区、航空港区等重要平台,全面推行通关便捷措施,力争通关效率再提升。利用中国河南国际集团广泛的海外业务网络,协助精准对接国际航空政策资源,吸引更多物流企业区域总部落户河南。

  推进产业联动,打造临空经济生态。聚焦航空物流,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临空偏好型产业,以富士康、超聚变等龙头企业为引领,精心打造全链条产业体系。加快郑州国际陆港航空港片区建设步伐,实现“空陆数海”的无缝衔接。通过中国河南国际集团等跨国企业积极引入海外高端制造资源,深度参与临空产业园建设,有力推动航空物流与国际工程、跨境贸易联动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空经济产业集群。

  拓展功能集成,增强航空枢纽能级。积极拓展航空服务功能,打造集航空运输、跨境电商、国际会展、航空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航空经济综合体。引入先进的机场运营管理系统,提升机场的智能化运营水平,包括智能安检、智能行李处理、智能停机坪管理等,提高机场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强与国内外主要航空枢纽的合作,开展代码共享、航线联营等业务,实现航空网络的无缝对接,进一步提升郑州机场的全球辐射能力。

  推进陆上丝绸之路提质增效,巩固深化“陆上枢纽”

  陆上丝绸之路是河南连接欧亚、贯通中西部的“主动脉”,其高质量发展对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深化国际经贸合作意义重大。随着中国河南国际集团重组完成,叠加内河航运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拓宽我省陆上通道的辐射范围与服务能级。

  提升通道效率,打造智慧“钢铁驼队”。优化集货分拨中心布局,提高货物集结效率。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时监测运行状态,动态调整优化线路布局。加强与海关等监管部门的协同合作,深入推广便利化监管模式,实现货物快速通关。拓展多式联运模式,加强与沿海港口以及国内外主要机场的合作,实现不同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推动中欧班列与几内亚内河港口项目紧密联动,形成全球物流网络。

  深化产业融合,构建联动发展链条。以中欧班列为重要纽带,推动如洛阳盾构机、宇通客车等河南制造走向海外市场,同时吸引欧洲汽车零部件、精密仪器等优质产品落地加工。依托郑州国际陆港新片区,高标准建设中欧班列进出口商品产业园,形成从进口原材料到本地加工再到出口成品的完整产业链。通过中国河南国际集团等跨国企业积极引入中亚能源、粮食资源,通过班列集散与内河航运分拨,打造区域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融入内河航运,拓展陆路辐射纵深。推进内河航道升级改造,打造联运节点,推进中欧班列货物经周口港等通江达海。破解内河航运与铁路、公路的接驳设施标准不统一、码头吊装设备规格不匹配、货物中转时间较长等问题,加强海外资源与省内通道的联动发展,建立几内亚内河港口与省内港口信息共享平台,提升跨境物流调度效率,推动形成内河航运与陆上通道双向对流的货运格局。

  促进数字丝绸之路创新发展,激活转型“数字引擎”

  数字经济是重组全球要素资源的核心力量,是深化制度型开放的战略支点。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有利于我省突破地理限制、重塑区域开放格局、提升在国际要素配置中的话语权,为内陆地区高水平开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夯实数字基础,探索构建“云端丝路”。依托中国(郑州)数据跨境传输试点,建立覆盖东盟、中亚、非洲的安全数据传输走廊,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数据传输合作。推动海外项目数字化管理系统与河南数字平台对接,打造高效便捷的“跨境数据+物流”智慧服务体系。建设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为数字贸易、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智能制造等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撑,构建“云端丝绸之路”。

  拓展数字产业,培育壮大“数字生态”。近年来,我省全球少林功夫数字IP授权交易额破亿元,钧瓷、唐三彩数字藏品跨境交易平台发展迅速。博大厚重的中原文化叠加数字技术,对促进数字丝路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应从平台层、服务层、规则层,不断拓展数字产能合作,延展全球跨境电商生态圈。与卢森堡、迪拜等国家共建技术实验室,设立数字离岸创新中心。同时,推动汉威科技、信大捷安等豫企技术出海,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共同培育新兴数字业态。

  创新数字贸易,打造贸易“数字枢纽”。完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功能,构建集通关、结算、物流于一体的数字贸易综合服务体系。依托农业、制造业优势,推动特色产业数字化出海,建立农产品、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数字贸易标准,开发数字展销平台。积极参与数字贸易规则制定与对接,探索建立区域性数字贸易规则互认机制,在数据跨境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与共建国家开展务实合作,将河南打造成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数字贸易关键节点。

  强化海上丝绸之路内通外联,统筹内陆“出海动脉”

  作为内陆省份,融入海上丝绸之路是河南链接全球市场的“必答题”,而内河航运是连接陆海的关键纽带。构建与沿海港口、国际枢纽港的高效联动机制,有利于破解地理区位限制,释放内河航运与海洋运输协同效能。

  重构豫非河海联运,畅通陆海衔接通道。依托中国河南国际集团建设运营的几内亚内河港口等国际网络,打造豫非河海联运物流新通道,助力河南通江达海再提速。通过几内亚港口,降低省内企业国际物流成本、拓展矿产开发链条。同时,推进省域内河航道升级改造,提高港口通航能力与智能化水平。除此之外,深化国际沿海港口战略合作,加密与东盟、中东等海运航线,推动陆海联动,构建覆盖全球的物流网络。

  深化国际港口合作,拓展海洋经济空间。加强与沿线国家的重要港口联系,开展港口运营管理、人才培训等方面合作。支持河南企业参与海外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输出港口建设等方面经验。借助中国河南国际集团资源整合能力,吸引海外航运企业、物流企业在豫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推动河南与沿海地区、国际港口城市在贸易、投资等领域深度合作。

  发展临港特色产业,提升陆海联动效能。围绕内河港口布局临港产业园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现代物流等产业,推动产业与港口物流深度融合。加强与沿海地区的产业协同,承接船舶配件、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转移,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临港产业集群。依托港口优势发展跨境电商、保税物流等新业态,打造区域性跨境商品集散中心。

  “空陆数海”丝绸之路建设是河南高水平开放的核心战略,是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关键举措。通过加强四路协同共建,将打破内陆地区的地理局限,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助力实现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的华丽转身。

  (作者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河南日报理论 08高质量建设“空陆数海”丝绸之路 2025-08-18 2 2025年08月1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