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定制课”送到草莓园

豫藏协作结出“甜蜜果”

《河南日报》 (2025年08月22日 第 04 版)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魏静敏

  林芝市巴宜区更章乡久巴村地处尼洋河畔,是远近闻名的草莓村。

  8月20日,村里的嘎玛四季草莓园一派忙碌,林芝仙草生态农牧科技公司负责人张兴文指着20亩新起的田垄告诉记者:“这就铺滴灌带,明后天就能定植,今年三个基地连高架在内要种80亩草莓,一切准备工作即将就绪。”

  张兴文的这份“踏实”,来自一场跨越三千公里的技术“精准滴灌”培训课。今年7月2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草莓专家周厚成和果品质量安全专家谢汉忠,来到林芝市为当地草莓种植户送上“定制课”。从适配高原的“中莓藏悦”“中莓香玉”等新品种的特性,到高效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再到硫黄熏蒸防治白粉病的绿色方案,专家们直击高原草莓种植痛点,把“致富经”讲到了农户心坎里。

  “专家的课听得心里亮堂!新品种特性、管护新技术都摸得门儿清,种草莓更有底气了!”久巴村种植户扎西话语里满是对丰收的憧憬。这个移民搬迁村的28户村民,10年来靠着村里的56个草莓大棚增收。在周厚成团队帮扶下,这里的草莓亩效益最高达8万元,成了第七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草莓村”的名号越叫越响。

  时间回溯至2015年,作为中央组织部第16批博士服务团成员,周厚成离开老家河南来到林芝,牵线豫藏果树产业协作。一年时间,通过“传帮带”培养本地技术骨干,让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在高原“安家落户”,使科学种植理念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

  技术赋能不仅富了农户,更催生出当地农业企业的快速成长。2015年成立的林芝仙草生态农牧科技公司,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西藏农牧学院等技术支撑,建成国家级“星创天地”和自治区级众创空间,80余座温室大棚构建起从种植到销售的水果全产业链。截至2024年,公司累计带动就业超2200人,孵化企业57家,2023年选送的草莓还摘得全国优质草莓大赛金奖。

  “高架定植已启动,地栽20亩即将跟进,今年既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该公司技术员王旭东忙着规划新蓝图介绍,“我们正引进‘中莓’系列新品种,完善销售网络,还要在嘎玛农场试点可升降悬挂式空中草莓种植,融合旅游拓宽增收路。”

  十年深耕,从品种改良到产业升级,从技术输入到人才培育,豫藏协作的“智力活水”持续滋养雪域这片神奇的土地。如今,高原草莓不仅成了农户的“甜蜜果实”,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在海拔3000米的土地上,结出了民族团结与共同富裕的丰硕果实。

河南日报特刊 04豫藏协作结出“甜蜜果” 2025-08-22 2 2025年08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