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河南日报》 (2025年08月22日 第 05 版)

  □本报记者 赵若郡 张笑闻

  一场座谈会,能读出什么?

  8月21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座谈会在驻马店市召开。

  讲述与追忆,缅怀与致敬。这是一次对烽火岁月的深沉回望,也是一次对抗战精神的传承弘扬,更是一次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激励动员。

  读出历史的壮阔

  “乌云之中见青天,竹沟就是小延安,一声号令震破天,千军万马上前线!”这首民谣,传唱的正是位于驻马店市确山县的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竹沟镇。

  会前,与会代表走进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一路走、一路看。杨靖宇将军使用过的七星宝剑、李先念使用过的公文包、《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手稿复印件……一块块展板、一件件文物,将人们的思绪带回那段烽火连绵的岁月。

  回望来路,从杨靖宇、彭雪枫、吉鸿昌,再到无数未曾留下姓名的中原儿女——他们初心如磐,以生命赴使命,为人民根本利益而奔走、而斗争、而牺牲。

  华北抗战的后方、华中抗战的前线、保卫西北的屏障、南北战场的枢纽……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河南战略地位突出,是敌我反复争夺、寸土寸血的战略要地。

  一组组数据,照见河南的抗战力量:八路军、新四军先后在中原建立6块抗日根据地;对日伪军作战1万余次;抗击和牵制日伪军20余万人。

  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省3000万人民尽管衣食无着,依然“罄河南之所有,尽贡献于国家”。“我们在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同时浴血奋战,出粮全国第一,出兵全国第二,为全国抗战大局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战略支撑。”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任刘汉征说。

  读出精神的传承

  座谈会上,英雄的后辈来了——

  作为抗战将领亲属代表、红色宣讲顾问,杨靖宇将军的嫡孙马继民的发言情真意切。“爷爷从河南走出去,带着中原人的韧劲和血性。”他说,咱河南人民在抗战时期踊跃参军,这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用生命诠释中原儿女“宁死不当亡国奴”的骨气。

  郑吉安,吉鸿昌将军外孙女,退休后在天津市从事关心下一代教育工作。她说,要把祖辈的故事,一代代讲下去,让红色血脉永远赓续。

  离休干部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见证者、亲历者、奉献者,他们身上蕴含着丰富的红色资源。截至去年年底,全省离休干部仅有6561人(抗战时期377人),平均年龄93.7岁。

  “要以慢不得的责任感优化离休干部‘服务保障’,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深挖离休干部‘红色资源’,以坐不住的使命感用好离休干部‘鲜活教材’。”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老干部局局长黄旭东的发言字字恳切,透露着责任感和紧迫感。

  读出奋进的力量

  “站在河南这片祖父出生成长的土地上,总想起母亲常说的‘你爷爷当年拼了命要守护的,就是这样的日子’。”马继民的发言,赢得满场掌声。

  掌声里,是为致敬,亦是共鸣。如今,“这样的日子”已如愿照进现实。确山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将自然之美与艺术之魂完美融合,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中高档提琴从大别山腹地销往世界各地。

  濮阳市清丰县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馆长姚孝民介绍,当地以文旅融合助振兴,百余名村民参演《烽火冀鲁豫》实景剧,带动周边民宿、手作产业发展。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救亡图存的烽火岁月已远去,但精神的火炬从未熄灭,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仍需接续奋斗。

  围绕“1+2+4+N”目标任务体系,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用心用情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增强“闯”的精神、“干”的劲头,奋力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坚持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善始善终……新征程上,河南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奋力谱写新篇章。

  从历史走向未来,从胜利走向胜利,矗立于民族记忆深处的伟大抗战精神如不熄的火炬,终将引领每一位中原儿女砥砺前行。

河南日报特刊 05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2025-08-22 2 2025年08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