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作为经济大省,要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这个根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
●河南工业基础雄厚、体系门类齐全,在确保国家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方面肩负着“压舱石”的关键使命。
●河南作为中部地区制造业大省,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链式发展为基础、以数智转型为动力、以绿色低碳为导向、以开放合作为路径,加快实现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历史性跨越。
□王昊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今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再次强调,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河南作为经济大省,要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这个根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这些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河南肩负的战略使命,为河南建设制造强省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制造强省建设为牵引,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河南要勇担使命、奋发有为,持续夯实实体经济根基,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河南力量。
科学认识河南建设制造强省的战略意义
河南建设制造强省,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是多重战略考量的必然选择。
建设制造强省,是勇担核心使命、服务国家发展全局的必然要求与战略担当。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汹涌,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刻重塑全球制造业格局。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基调下,国家正加速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河南作为经济总量全国第六、常住人口近1亿人、连接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肩负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农业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其独特地位决定了其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河南工业基础雄厚、体系门类齐全,在确保国家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方面肩负着“压舱石”的关键使命。建设制造强省,不仅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安全提供战略支撑,更能通过融入“双循环”,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腹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
建设制造强省,是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和必由之路。河南制造业虽然体量庞大,但当前仍存在“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大而不新”的突出短板,面临产业结构偏重、资源能源依赖度高、质量效益有待提升等问题,成为制约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实现“奋勇争先”目标的深层次矛盾。在此背景下,建设制造强省,正是破解难题、转换动能的关键。建设制造强省,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为主攻方向,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赋能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实现“存量变革”与“增量崛起”并举。这不仅能有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能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瓶颈,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坚实根基、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不息的强劲内生动力。
建设制造强省,是发挥比较优势、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和强劲引擎。中部地区崛起正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大势能。河南地处中原腹地,坐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辐射全国的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领域已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基础。建设制造强省,是河南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的关键路径。通过制造业升级与做强,能够高效聚合超大规模市场潜力、深度赋能综合交通枢纽效能、显著强化国家中心城市要素集聚能力,从而打通发展经脉,激活增长动能。这不仅将大幅提升河南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能通过产业链深度嵌入与区域协同联动,有效牵引、支撑并赋能周边省份共同发展,使河南成为驱动中部地区整体崛起的关键“心脏”和“引擎”。
深刻把握河南建设制造强省的根基禀赋
河南建设制造强省,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和现实条件。经过长期发展积累,河南制造业在创新潜能、规模体量、产业集群、市场空间等多方面具备综合优势,为加快迈向制造强省筑牢了坚实基础。
“新”的动能加速孕育,科技势能蓄势待发。河南正依托科技赋能,持续培育制造业发展新优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洛轴集团研发的盾构机系列主轴承打破了我国盾构机主轴承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郑州比亚迪生产基地应用喷涂机器人、焊接机器人等,实现每分钟下线一台新能源整车。全国超过90%的人形机器人使用的轴承来自洛阳鸿元轴承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空港智算中心建成中部最大人工智能算力集群,算力达2000P。平煤神马集团搭建万兆矿山“数字高速公路”,煤矿生产效率提升15%以上。中铁工程装备集团的5G工厂,采用集成焊接机器人视觉引导与三维点云质检技术,使关键零部件焊接效率提升10倍,15米级盾体生产周期缩短2个月。这些创新实践正在重塑河南制造新形象,推动河南制造向河南“智”造转变,成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新标识。
“量”的基础稳固完整,产业底盘坚实厚重。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大省,规模能级优势显著,为制造强省建设奠定坚实根基。全省产业门类齐全,已形成覆盖41个工业大类、197个中类的完备工业体系,工业经济总量稳居中西部省份首位,构建起从原材料供应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全链条配套能力。产业规模效应突出,成功培育先进装备、现代食品、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等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千亿级产业链。企业梯队建设成效显著,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良好发展态势。目前,全省24家企业入选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拥有41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51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2.66万家,共同构筑起支撑河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原方阵”。
“链”的集群效应持续显现,产业特色日益鲜明。河南依托产业链群体系,一体化推进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2024年,实现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零的突破”,郑南商许超硬材料集群、洛阳现代农机装备集群成功入选,为制造强省建设注入强劲动能。其中,郑南商许超硬材料集群形成全球最完整的超硬材料产业体系,超硬材料单晶、微粉、复合材料、培育钻石等全国市场占有率均超过80%。洛阳现代农机装备集群年产值约600亿元,占全国约30%的市场份额。同时,新型电力(特高压输变电)装备、新型耐火材料、尼龙新材料等10个省级集群发展壮大,展现出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突出、集聚效应显著的优势。这些优势集群有效提升了产业配套能力和整体生产效率,成为河南制造业向高端迈进的重要支撑。
“位”的优势得天独厚,市场空间纵深广阔。“中原之中”的枢纽地位,赋予河南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战略交通价值。对内纵深广阔,向北精准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向东深度融入长三角,向南挺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向西联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外通道畅达,“海陆空数”四条丝绸之路链接世界,中欧班列(郑州)已辐射欧洲、中亚、东盟等地区的140多座城市。地理“居中”优势使河南连接境内外、辐射东中西,构建起立体化、多维度的开放通道体系,为制造业深度嵌入全球供应链、参与国际循环注入强劲动力。
奋力开拓河南建设制造强省的实践路径
建设制造强省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注重统筹推进。河南作为中部地区制造业大省,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链式发展为基础、以数智转型为动力、以绿色低碳为导向、以开放合作为路径,加快实现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历史性跨越。
强化创新驱动,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科技创新是驱动河南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跃升的核心支撑,更是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战略支点。要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激活国家超算郑州中心、嵩山实验室等战略平台势能,加快构建贯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与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以宇通客车、中铁装备、汉威科技等龙头企业为牵引,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在超硬材料、新能源客车等优势领域全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瓶颈。要打造人才高地,深化“中原英才计划”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资源协同,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河南制造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深化链式发展,构建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筑牢制造强省根基、保障制造业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要做强优势产业链,围绕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高端材料等重点领域,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链主带动、链核协同、链网支撑”的产业生态圈。要补齐关键环节短板,针对高端芯片、精密仪器、工业软件等“卡脖子”薄弱环节,设立专项基金,鼓励省内龙头企业、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增强产业链抗风险能力。要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依托雄厚产业集群与龙头领军企业,充分发挥产业数字化基础,鼓励制造企业向提供系统集成、运维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转型,实现“河南制造”与“河南服务”双轮驱动,延伸价值链条。
加速数智转型,激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动能。数字化转型是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赋能传统产业向高端跃升的重要抓手。要全面推进智能化改造,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广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柔性制造能力。要加快传统产业焕新蝶变,推动食品加工、轻工纺织、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实施设备更新、工艺升级和产品迭代,支持企业应用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开发高附加值产品,避免低水平同质竞争。要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应用,推动龙头企业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中小企业推广“上云、用数、赋智”服务,建设具有河南特色的数字产业集群,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数智动力”。
坚持绿色低碳,探索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是河南制造业降碳增效、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要大力推动全链条绿色化改造,在制造业重点行业深入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攻坚,推广应用高效电机、余热余压利用、清洁生产等绿色工艺技术和装备,全面推进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设,打造一批国家级绿色制造标杆。要壮大绿色低碳产业新支柱,抢抓能源革命机遇,依托河南原材料、装备制造基础,在光伏、风电、氢能、储能等新能源领域及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上谋求更大突破。要坚决筑牢环境安全底线,严格环境准入,对传统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实施清单管理,推动存量项目绿色化改造达标,坚决依法依规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产能,以绿色标准倒逼产业提质增效。
扩大开放合作,拓展制造业发展新空间。深化高水平开放合作,是河南制造业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加速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的有效路径。要深化国际产能布局,以共建“一带一路”城市为支点,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海外仓、分拨中心及本土化组装基地,拓展海外布局。要强化优势产业出海,依托中欧班列(郑州)常态化开行优势,重点支持新能源客车、智能家居、冷链食品等河南特色产品规模化出口,鼓励中铁装备、宇通客车等龙头企业实现技术、标准、品牌、服务“走出去”,增强“河南造”在全球市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要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全面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走在全国前列,持续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增强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吸引力。
(作者单位:赛迪研究院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