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城市理念开辟城市文化治理新境界

《河南日报》 (2025年08月22日 第 10 版)

  □金东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人民城市理念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城市的人民性,是新时代做好城市工作的根本遵循。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归根结底就是要在城市建设与治理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城市是人口、产业和要素资源的聚集地,也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场域。在一般意义上,城市文化治理是指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协同完成各类城市文化建设事务的过程。进入新时代新阶段,人民对城市的文化需求更加旺盛,期待更为优质的文化服务、更为精彩的文化活动、更为浓郁的人文气息。从人民的文化需求出发,积极开展城市文化治理,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是人民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

  坚持为民原则,把握城市文化治理的价值意蕴

  城市文化承载着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和期待,然而曾几何时,一些地方缺乏对城市文化的正确认知,激进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带来了城市文化的缺失、失序甚至是城市文脉的断裂等问题。通过城市文化治理对城市文化要素、文化资源、文化权利等进行优化配置,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文化设施、文化空间、文化活动,既是对以往城市发展重物质轻人文取向的纠偏,也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需求的积极回应。

  从更为宏阔的视野来看,城市文化治理不能简单等同于治理城市文化,它不是将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明等并列,对其进行孤立式的治理,而是视文化为治理的路径和手段,充分发挥文化在城市治理中的功能,在系统性的综合治理中达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治理目标。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本就需要通过高效能的治理不断进行自我调适、吐故纳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城市的功能和作用愈发凸显,但作为一个复杂巨系统的治理难度也与日俱增。城市治理既包括实践层面的物质环境建设,也包括观念层面的人文精神建设,两者皆统一于共同的文化基础。城市治理所针对的各类“城市病”,在深层次上都与文化息息相关。文化作为一种柔性治理工具,在城市治理过程中始终在场,能够从观念、制度、行为、物质和精神等层面,对城市的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要以文化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着力推进以文塑城、以文兴城,为人民群众营造向上、向善、向美的城市文化氛围。

  站稳人民立场,深化城市文化治理的多元参与

  在城市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由政府独揽一切文化事务的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因为这样容易产生文化市场准入壁垒、文化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文化供给的结构性失衡等弊端,无法充分保障人民的文化参与权和文化享有权。新时代新征程,城市文化建设需要从“管理逻辑”转向“治理逻辑”,坚定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深化城市文化治理的多元参与,激发各类主体参与城市文化治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城市文化治理的多元参与,并非治理主体原子化、治理资源分散化,也不是过度依赖市场化运作,使城市文化被商业利益裹挟,而是在促进人民文化觉醒的基础上,遵循整体性治理的基本理路,促进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爱社会在人民城市理念的引领下共生互补、良性互动。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城市文化治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确保城市文化治理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并依靠党在城市强大的组织体系和动员能力,通过单位党建、行业党建、区域党建等汇聚形成城市文化治理的人民伟力;另一方面,要切实发挥人民群众在城市文化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引导人民群众进一步增强文化主体意识,以科学的组织管理和制度设计,加快畅通人民参与城市文化治理的渠道,大力培育多元社会力量,促进文化企业、文化社会组织健康发展,还要致力于打造紧密型城市文化治理共同体,通过丰富文化载体、搭建互动平台、完善协商机制、强化技术支撑、加强制度保障等方式,积极探索多主体有机融合与协调合作之路。

  树牢利民导向,提升城市文化治理的整体效能

  从本质上说,人民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造福人民、成就人民。城市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人民城市不同于资本主导的城市或其他类型城市的一个标志性特征。人民城市理念引领下的城市文化治理,需要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千方百计地为人民谋福利,让城市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人民是否满意、生活是否方便,是检验人民城市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城市文化治理好与不好,人民最有资格评价。要让人民群众对城市文化治理更加“有感”,就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突出城市治理中的文化向度,丰富城市各领域的文化韵味,大力提升城市文化治理效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一是健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也是民生,关乎民生福祉和人的全面发展。应坚定推进以文惠民,持续加大城市公共文化投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水平,并结合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与任务,动态调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政策举措和侧重领域,迭代升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服务模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匹配度。二是优化城市文化空间。城市是空间的集合体,城市文化治理需要依托一定的城市空间来进行,空间构成了城市文化治理的重要维度,也是城市文化物化和外化的重要载体。应注重城市公共空间的审美品质提升,因地制宜地打造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景观。除了大剧院、大广场、大公园等大尺度文化空间外,还要着眼于贴近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微空间、小空间,推动城市文化治理向基层空间下沉。三是塑造城市的精神品格。城市的精神品格是城市文化的精髓,反映了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精神追求。城市文化治理不是只看重文化的工具理性特质所带来的现实利益,更要充分利用文化的价值理性特质来塑造城市精神品格、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让文化基因深度融入城市血脉。

  (作者系河南省社科院城市与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

河南日报理论周刊·观点 10以人民城市理念开辟城市文化治理新境界 2025-08-22 2 2025年08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