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构建高效能舆情治理新格局

《河南日报》 (2025年08月22日 第 11 版)

  □邓振营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两高四着力”的重大要求,为新时代加强河南社会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将舆情治理提升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高度。构建高效能舆情治理机制,是提升河南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迫切需要,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效能治理重要论述的必然要求。

  深刻认识高效能舆情治理的重要意义。一是提升河南社会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舆情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构建起多方参与的协同应对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舆情,提升河南社会治理的整体水平。二是河南应对社会舆情新形势的迫切需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对舆情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舆情应对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构建新的舆情治理机制,提高舆情应对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三是提升河南政府公信力的重要路径。在社会舆情应对过程中,政府是重要的责任主体。构建社会舆情应对协同机制,可以加强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互动,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化解社会矛盾,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四是推进河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高效能舆情治理机制的构建,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只有构建起科学、高效、协同的社会舆情应对机制,才能更好地推进河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近年来,河南在舆情应对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是智能技术与虚假信息相互交织带来操控风险。AI技术能够批量生成内容,甚至可用于伪造图片、视频和声音,蓄意制造虚假信息以误导舆情研判,显著增加了识别的复杂性与处置的难度。二是“后真相”语境下社会信任的弥合困境。“后真相”现象愈发显著,情感与个人信念往往超越客观事实,呈现出“评判时情理顺序颠倒”的特征。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深层次的社会信任危机,警示我们“舆情治理无法替代社会治理”。三是跨区域协同与基层治理能力不足已成为瓶颈问题。河南各地市发展不均衡,舆情治理资源和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然而,网络传播的无边界性导致一地舆情极易迅速引发联动效应。因此,亟须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及跨区域联动的响应机制。此外,部分基层单位仍面临技术手段不足、监测预警能力薄弱,回应速度迟缓、内容缺失、处置效率低下,部门权责不清、协同不畅,以及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整体治理效能的提升。

  面对舆情风险挑战,河南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构建“党政引领、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社会参与”的社会舆情应对协同新格局。

  以党政引领为核心,强化舆情应对“领导力”。党政引领是构建社会舆情应对协同机制的核心与关键,要强化政府统筹协调、组织实施的职能,为舆情应对协同机制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各级党委要严格定期研判制度,认真研究部署舆情形势与应对策略。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舆情应对工作责任制,确保舆情应对工作责任落实。要强化政府统筹协调,完善政府舆情应对工作体系,加强舆情监测、分析、研判、处置等全流程管理。建立政府部门间舆情应对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加大对舆情应对工作的资源投入,提升舆情应对工作保障水平。

  以部门协同为重点,提升舆情应对“聚合力”。部门协同是构建社会舆情应对协同机制的重点,要打破部门壁垒,促进宣传、网信、公安、司法、教育等多部门协同联动,形成舆情应对强大合力。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宣传部门要发挥舆论引导主力军作用,把握舆情应对的“时度效”,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社会舆论走向。网信部门要强化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时掌握舆情动态,为舆情应对提供数据支撑与技术保障。公安、司法等部门要加大网络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网络谣言、恶意炒作等违法行为,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各部门要建立信息共享、会商研判、联合处置等工作机制,实现舆情应对协同高效。

  以上下联动为支撑,增强舆情应对“执行力”。完善四级联动体系。省级层面要加强对全省舆情应对工作的顶层设计与宏观指导,制定舆情应对政策法规、工作标准与应急预案。市级层面要发挥承上启下作用,贯彻落实省级工作部署,组织协调本地区舆情应对工作。县级层面要强化舆情监测与处置能力,及时发现并化解本地舆情风险。乡级层面要发挥贴近群众优势,做好舆情信息收集与基层舆论引导工作。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建立健全舆情信息报送制度,明确各级各部门舆情信息报送的内容、标准、时限等要求。加强舆情信息报送平台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舆情信息的快速收集、传输与处理。

  以科技赋能为手段,提高舆情应对“驱动力”。加强舆情监测技术应用。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各类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的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全面掌握舆情动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智能分析。通过舆情监测技术应用,实现舆情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推进舆情处置技术创新。建立舆情信息可信存证与溯源机制,确保舆情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舆情回应系统,实现对公众关切的快速、准确回应。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夯实舆情应对“硬实力”。要建立健全舆情应对法律法规,为舆情应对工作提供坚实制度支撑。完善舆情应对法律法规。加快推进舆情应对地方立法工作,明确舆情监测、分析、处置等各环节的法律责任与规范。通过完善舆情应对法律法规,确保舆情应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健全工作制度与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舆情监测、分析、研判、处置、反馈等全流程工作制度,明确各环节工作标准与操作规范。完善舆情应对考核评价机制,将舆情应对工作纳入各级政府与部门绩效考核体系,确保舆情应对工作落到实处。

  (作者系河南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河南日报理论周刊·实践 11积极构建高效能舆情治理新格局 2025-08-22 2 2025年08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