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霞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应肩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做好国内传播的同时,更加注重国际表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中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国际表达价值。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与文化精髓,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中原文化核心精神涵盖“中和之道”“礼仪之邦”“家国同构”“农耕为本”等,蕴含对和谐、秩序、责任和天人合一的追求,具备跨文化的沟通能力与时代意义。其丰富的符号体系,包括甲骨文、青铜器、汉字、太极拳等,既是文明象征,也为国际传播提供了生动载体。要通过精准翻译、情感表达与符号转化,推动中原文化与全球观众产生共鸣。
当下,中原文化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仍面临语言障碍、叙事单一、媒介滞后与机制分散等问题。比如其核心概念如“中庸”“礼乐”语义复杂,缺乏通俗化表达;叙事方式多偏重历史讲解与抽象理念,缺乏情境化、故事化呈现,吸引力不足;在主流国际平台上的内容覆盖与互动率有限等。在新时代传播格局下,中原文化传播应立足受众视角,探索契合国际受众的当代表达方式,系统构建中原文化的国际表达路径,增强文化认同与价值共鸣。
构建通俗化、多语种、符号化的语言表达体系。语言是文化传播的第一关口。中原文化所承载的哲理性、抽象性和历史性,决定了其国际表达必须解决“听得懂”“传得开”“记得住”的问题。因此,构建多语种、分层次、类型化的语言表达体系,是中原文化国际传播的首要任务。
首先,要实现“表达方式的通俗化转型”。中原文化中很多概念往往语义深奥、语境复杂,传播中应将这些传统话语体系转化为现代语言、生活语言、情感语言。如,讲述“天人合一”时,可结合气候变化、生态伦理等全球议题进行语境嵌入,增强表达的当代表达力。
其次,要推动“语言体系的多语种覆盖”。目前,中原文化的翻译体系仍以中英文为主,语言覆盖面有限。应依托高校外语院系、国际传播研究机构,推进中原文化的“多语种工程”,拓展多种语言版本,面向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精准传达。特别要注重文化内容与语言之间的“适配性”处理,而非简单地“对词翻译”。
最后,要加强“文化符号的可视化表达”。现代传播更强调视觉冲击和符号记忆。中原文化具有丰富的视觉元素,如太极图、甲骨文、青铜器纹样等,应强化其在国际传播中的符号使用频率与传播密度,通过动漫形象、表情包、徽标、衍生品等方式提升文化的识别度与记忆度。
打造多平台、数字化、沉浸式的媒介传播矩阵。当前,信息传播正从“中心化—官方发布”转向“去中心化—社交互动”,从“文本时代”转向“影像时代”,从“单向灌输”转向“参与式体验”。提升中原文化传播效能,要顺应媒介变革,构建多平台协同的媒介传播矩阵。
抢占主流国际平台话语阵地。在YouTube、TikTok等国际主流平台,设立专属账号,推出系列化、情景化、可视化的短视频内容,如通过拍摄《一分钟了解中原古都》短视频,形成“短平快、精而美”的内容风格,吸引年轻受众。
开发沉浸式数字文化体验产品。数字化不仅是传播形式的更新,更是叙事逻辑和用户互动习惯的转型。充分利用VR/AR、AI等新技术,开发“洛阳古都数字漫游”“甲骨文识字小游戏”等文化项目,将中原文化的沉浸感带入全球展览馆博物馆。
建设跨平台融合传播机制。构建“主流媒体+社交平台+内容IP+用户社群”融合传播机制,联合国际媒体制作纪录片,与海外MCN机构合作,推动内容定制与创新。鼓励海外留学生、文化达人参与内容共创和传播,打造“人人皆传播者”的社交文化生态。
重塑以情动人、以人带文、以共鸣为目标的叙事体系。文化传播的最高境界是情感连接。当前,中原文化国际传播较多停留在概念、制度、历史等层面,缺乏具有人情温度的叙事方式。构建全球化叙事体系,要注重以情动人、以人带文、以理服人,达到情感共鸣。
强化“人物+故事”叙事结构。比起抽象的历史和概念,海外受众更易被真实的人物和感人的故事所打动。可以挖掘外国人在中原求学、习武、创业的故事,讲述他们与中原文化之间的互动与转变。
优化“本土化+国际化”的叙事逻辑。从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寻找共鸣点,在地方文化中挖掘共通情感。如以“家和万事兴”讲家庭价值,以“顺天应人”讲生态伦理,让中原文化主动融入世界语境。
丰富“现实题材+未来想象”叙事空间。中原文化不应仅被框定在“古代”“传统”语境中,而要展现其现代意义与未来价值。可通过科幻动画、历史穿越剧、本地民俗改编的国际剧场等方式,探索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再生与创新,让世界看到丰富多彩的中原文化。
拓展教育渠道,打造“文化+课程+体验”的传播体系。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更注重文化的深入理解和传承。中原文化的国际传播应在教育系统中“扎根发芽”,构建“文化+课程+体验”三位一体的传播体系。
建设“中原文化海外课堂”。依托海外孔子学院、国际汉语推广中心、海外高校合作项目,开发多语版中原文化系列课程,覆盖儒学、太极、书法等多元内容。
培育“中原文化师资与使者”。推动河南高校、文化机构培养一批具有国际传播能力的教师、讲解员和志愿者,实施“文化讲师团”“全球文化大使”计划,常态化走进国外校园、社团和公共机构。
策划“中原文化游学体验营”。邀请海外青少年和文化人士到中原实地参与文化体验活动,如“太极拳暑期班”和“汉字起源研学营”,让他们成为文化的亲历者和分享者。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