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的黑石关已成为一处红色教育场所。本报记者 康亚飞 摄
□本报记者 徐东坡 康亚飞
从巩义城区出发,沿巩城大道驾车西行至东黑石关村,只见洛河穿城而过,黑石山依河而立,陇海铁路桥横跨两岸,岸边一座高大的景观台上,有四个醒目大字:黑石通津。
81年前,八路军夜袭黑石关的战斗在这里打响。8月18日,记者来到黑石关,探访这座经历抗日烽烟的千年关隘。
同行的巩义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一级主任科员何永红介绍,黑石关为古代“山河四塞”中的西部门户,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1903年,清政府开工修建一条连接开封和洛阳的铁路,即今天陇海铁路线前身——汴洛铁路,其中一项关键工程就是架设黑石关大桥。
1944年4月,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国民党河南守军大溃败,郑州、洛阳大片国土沦陷。5月9日,日军占领巩县(今巩义市)县城。国民党军撤退时,炸毁黑石关大桥,以阻止日军快速西进。为尽快打通陇海铁路,日伪军在黑石关设置据点,强征民夫2000余人抢修桥梁。
“日军一旦修好桥梁,就能利用陇海铁路快速运送兵力和物资。”何永红介绍,1944年10月上旬,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从偃师进入巩县,支队司令员皮定均和政委徐子荣命令三团连夜奔袭黑石关,阻止日军修桥,解救民夫。
10月12日夜,豫西抗日独立支队三团九连连长杨赞斌带领九连和三连一部,在巩县青年抗日救国会配合下,对驻东黑石关村的日伪军发起攻击。经过半小时激战,击溃日军一个小队和伪军百余人,俘虏13人,击毁汽船13艘,破坏铁路数十米,解救修桥民夫2000余人。
“夜袭黑石关战斗规模不大,却具有重要意义。”何永红说,这是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入巩后取得的首次较大战斗胜利,挫败了敌人的西进计划,在豫西树起抗日旗帜,扩大了共产党和八路军在群众中的影响,揭开了豫西军民抗日斗争的新篇章。
河面上两座残存的桥墩露出水面,无声诉说着当年那场激战。“修复工程被迫中断后,日军再没能组织起这么多民夫,桥也再没能修起来。”何永红说。
岁月悠悠,山河焕新。登上“黑石通津”观景台眺望,一列“和谐号”列车驶过陇海铁路大桥,奔向远方。不远处,一个个新村社区拔地而起。
走进东黑石关村,一条条宽敞平坦的水泥路通向家家户户,道路实现亮化全覆盖,两旁绿树成荫,花香四溢;不远处的一片果园里,硕果累累。
“我们村因地制宜发展了软籽石榴、油桃、黄桃、白桃等10多个优质品种的林果业,种植面积已达400余亩。”该村党支部书记孙文功说。
在此基础上,东黑石关村大力发展乡村游特色产业,百亩软籽石榴采摘园、垂钓园、玫瑰园等吸引了大量游客。
一排排窑洞式的仓库内,存放着香蕉、玉米种等商品。这些由该村托管经营的仓库,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数十万元。
变化的不仅是东黑石关村。巩义,这座河南首个“千亿县”,一座座省级绿色工厂拔地而起,一条条铝资源环保级利用生产线投产运行,源源不断地焕发着绿色动能。
文旅融合也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独特魅力。如今,作为“巩义八景”之一的黑石关,已成为一处红色教育场所,吸引诸多参观者追忆抗战历史;在杜甫故里,身着唐装的少年正通过沉浸式VR技术,感悟诗圣笔下的家国情怀;巩义市文学艺术馆内,“剪韵河洛”剪纸展生动有趣,非遗传承人让古老的河洛故事跃然于纸上……历史遗存、生态美景与非遗文化,正通过创新的方式融合、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