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征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河南是华北抗战的后方、华中抗战的前线、保卫西北的屏障、南北战场的枢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河南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抵御外侮的壮丽诗篇,为夺取全国抗战胜利作出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新时代新征程,重温中原大地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深刻感悟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对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回望历史,河南抗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原儿女谱写的雄壮史诗,生动体现了伟大抗战精神
抗日战争中,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河南建立统一战线,组织抗日武装,配合八路军、新四军创建了晋冀豫、晋豫边、冀鲁豫、豫皖苏、豫鄂边、河南(豫西)6块敌后抗日根据地。党领导根据地军民作战1万余次,抗击牵制20余万日伪军,毙伤俘日伪军10万余人,收复国土10多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2000余万人,为赢得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河南抗战历程,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坚强核心。中国共产党是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领导者。在组织动员上,抗战爆发后,中共河南省委就率先发出抗日宣言,号召3000万河南同胞为创建10万武装而斗争,成为唤醒全省民众爱国热情、激励中原儿女奋起抗战的主心骨;在政治引领上,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共河南省委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工作,积极开展社会各界和国民党上层、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坚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夺取抗战胜利提供了政治保障;在军事斗争上,各级党组织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在敌伪顽夹击中坚持敌后游击战争,配合人民军队创建6块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敌进我进的战争奇观,成为坚持抗战并夺取胜利的决定性力量。河南抗战历程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河南抗战历程,生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善于创造的鲜明品格。抗日战争过程中,河南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抗日军民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不怕牺牲、前仆后继,与敌人血战到底。豫东特委书记沈东平在与日军作战中壮烈殉国,践行了“不把日军赶出中国,誓不回家”的铮铮誓言;皮定均率部挺进豫西后,3个月内作战130多次,展现了共产党人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面对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国民党顽固派,中共中央中原局坚持以斗争求团结,军事上严守自卫、政治上坚决反击,注意斗争策略的灵活性,提出“一打一拉、又拉又打”的方针,收到了“磨而不裂”的效果,有力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面对平原根据地无山可依、无险可守的不利局面,党依靠群众创造性地建立主力军、地方军、民兵三结合的武装体制,创造出地道战、地雷战等战术战法。河南抗战历程有力地证明了顽强不屈的斗争意志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动力源泉。
河南抗战历程,有力见证了中原儿女作出的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九一八事变后,虽然战火尚未燃至河南,但无数中原儿女已在党的领导下奔赴抗日前线,奋勇杀敌、舍身救国。杨靖宇在环境恶劣、给养奇缺、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怀揣坚定信念,长期孤军奋战,直至牺牲仍保持射击姿势;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率部收复察东,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首次收复失地。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河南各界纷纷投身抗日救亡、保家卫国的历史洪流中,仅一年时间全省救亡团体就达500多个,民众自卫武装达数十万之多;以彭雪枫、董天知、叶成焕、赵崇德等为代表的河南抗日英雄驰骋江淮、血洒太行。河南基本沦陷后,既是前线也是后方,在日伪军疯狂“扫荡”、顽固派频繁进攻、黄河决堤泛滥和严重自然灾害的多重困局下,全省3000万人民尽管衣食无着,依然“罄河南之所有,尽贡献于国家”,出粮全国第一、出兵全国第二,为全国抗战大局贡献了河南力量。
河南抗战历程,集中展现了伟大抗战精神。面对外敌入侵,河南人民以兼济天下的壮阔胸襟为抗日救国呐喊奔走、转战南北。抗日救亡团体、救亡刊物等纷纷创立;10万余名子弟参加八路军、新四军;“全民抗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呼声响彻中原大地。无数中原儿女用彻底的民族觉醒和实际行动,践行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在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抗日战争中,河南人民用生命与热血铸就钢铁长城。鲁雨亭虽深陷重围,仍身先士卒、浴血奋战至最后一刻;赵伊坪面对敌人严刑拷打,坚贞不屈,被敌人活活烧死。无数中原儿女面对死亡绝不屈服、深陷绝境慷慨赴死的壮举,诠释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面对日军疯狂进攻,吕公良率3000将士坚守许昌,奋勇抗击数万名日军合围,以血肉之躯苦苦支撑,直至壮烈殉国;王仲伟率领民兵武装以寡敌众,坚决抵抗、拒不投降,最终英勇牺牲。无数中原儿女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体现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面对日军疯狂“扫荡”,彭雪枫率部顽强奋战在豫皖苏边区,半个月内激战20余次,成功打退敌军进攻;冀鲁豫军民顽强作战,在极端困难的形势下仍保有濮县、范县、观城三座县城,被称为“钢铁濮范观”。无数中原儿女以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坚持抗战,最终以弱胜强、反败为胜,展现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跨越时空,伟大抗战精神历久弥新,是激励河南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接续奋斗的不竭动力
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如不熄的火炬烛照现实和未来。抗战胜利80年来,党团结带领中原儿女将伟大抗战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攻坚克难、勇毅前行,不断夺取新的胜利,把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河南人民始终坚持的价值追求。爱国是中原儿女最自然、最朴素、最深厚的情感。淮海战役期间,河南人民“一切服从前线,一切支援前线”,在中原大地谱写了人民战争人民支援的光辉篇章。豫剧大师常香玉带领剧团以180天上演175场的高强度演出,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筹集15.2亿元旧币巨资,完成捐赠飞机的义举。武汉暴发疫情后,河南先后派出15批医疗队,驰援武汉、共克时艰。不同的时代,同样的家国情怀,中原儿女始终以爱国、报国为己任,这份纯粹的价值追求是民族复兴最深厚的底气。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河南人民始终坚挺的精神脊梁。民族气节是中原儿女固有的人格特征。一级英雄孙占元以“不能后退一步”的血性胆气、“人在阵地在”的英雄气概,在只剩一口气时拉响最后一颗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英勇捐躯。和平年代,肖思远、王焯冉冒着敌人的“石头雨”“棍棒阵”,在湍急冰冷的河水中对抗外军的蓄意挑衅,把自己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雪山高原,用血肉之躯筑起巍峨界碑。这种为捍卫国家主权和维护民族尊严而绝不屈服的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久经磨难而始终屹立的精神支柱。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河南人民始终不变的拼搏姿态。英雄气概是中原儿女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精神品质。为战胜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焦裕禄以“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的决心,带领群众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换来兰考泡桐成林,汇聚“千顷澄碧”,终让兰考旧貌换新颜。林县人民为了改变缺水的困境,在县委书记杨贵带领下,以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10万民众上太行,劈山凿渠十春秋,建成“人工天河”红旗渠。无数中原儿女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难关险隘,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为民族复兴拼搏奋斗的赤子之心,开拓进取、迎难而上,赋予了英雄气概新的时代内涵。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河南人民始终坚定的信心源泉。必胜信念是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力量。新中国成立后,河南人民面对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局面,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任务,迅速恢复并发展了国民经济;改革开放后,以“十八罗汉闹中原”带动县域经济腾飞,逐步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的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人民接续奋斗、砥砺前行,推动河南实现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传统内陆省份向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的历史性转变。踏平坎坷成大道,越是艰险越向前。无数中原儿女始终以坚定的必胜信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攻坚克难、续写辉煌,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展望未来,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80年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奋斗目标和“两高四着力”的重大要求,为河南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持续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围绕“1+2+4+N”目标任务体系,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总书记为河南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回望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国共产党人舍生忘死、冲锋陷阵,用血肉之躯铸就了坚不可摧的长城,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源自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绝对忠诚、对民族独立的执着追求。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是要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力量,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河南是一片红色热土,在这里孕育的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与伟大抗战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这些红色资源,讲好抗战故事、讲好红色故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中汲取智慧、砥砺品格,感悟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以坚强有力的担当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牢记党的宗旨,站稳人民立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抗日战争时期,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到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发展的具体实践,再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式写进党章,群众路线的思想在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中不断升华。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是要牢记党的宗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河南是人口大省,人口总量、人口密度、人口流量都比较大,既是巨大挑战,也是优势、潜能与动力。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厚植为民情怀,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激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拜人民为师,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合力。
锤炼斗争品格,展现担当作为。历史充分证明,只有斗争才能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面对侵略者,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不仅进行军事斗争,还将斗争精神贯穿根据地建设全过程,形成全面对敌斗争,最终赢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当前,河南在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风险挑战、艰难险阻,要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发扬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
深化作风建设,勇于自我革命。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在艰苦的革命年代,我们党仍不忘开展整风运动,加强作风建设,以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汇聚起气势磅礴的伟大力量,不仅带领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还成功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最终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要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执着,驰而不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定不移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要全面落实“五个进一步到位”重大要求,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坚持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久久为功、化风为俗,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以作风建设新成效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新局面。
(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