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锻造勇担重任的新时代青年

《河南日报》 (2025年08月29日 第 10 版)

  □黄泽峰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人民历经14年浴血抗争,最终赢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的首次完全胜利。这场血与火的淬炼,铸就了光芒万丈的抗战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其丰富内涵滋养青年成长,对于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青年,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爱国情怀铸魂,筑牢青年思想根基,答好“时代之问”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要义。当年,面对国土沦陷、百姓遭殃的危局,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共赴国难,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爱国壮歌。抗联英雄杨靖宇高呼“坚持那最后五分钟,勇冲锋”,在冰天雪地中孤身抗敌,直至壮烈牺牲;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面对各种酷刑,仍坚贞不屈地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用《黄河大合唱》“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的叶成焕,带病指挥作战,牺牲时年仅24岁……他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在救亡图存的斗争中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今天,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培养能担大任的青年,首要任务就是厚植青年的爱国情怀,筑牢其“有理想”的思想根基,引导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在民族复兴的时代浪潮中奋勇拼搏。

  坚定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头脑,引导广大青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助力青年全面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与科学体系,领悟其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切实学会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持续增强运用这一思想剖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强化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要引导青年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文化是精神力量,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广大青年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稳步前进。

  增强青年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贯穿党的百年奋斗的鲜明主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明确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当前,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持续发力,到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稳固坚守,从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崛起壮大,到文旅文创融合的创新突破,都需要广大青年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丰富内涵,扎根河南发展实践,在乡村振兴的田野里挥洒汗水,在科技创新的实验室里勇攀高峰,以“强国有我”的实际行动践行对祖国和人民的承诺,为中原大地的现代化图景添砖加瓦。

  以民族气节固本,锻造敢担当的品格,答好“人民之问”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鲜明标志。抗日战争中,面对侵略者的残暴行径,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浴血奋战,用顽强意志和牺牲精神捍卫了民族尊严。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在弹尽粮绝后毅然跳崖,用生命诠释忠诚;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在背水一战、弹尽援绝时,集体沉江,壮烈殉国,谱写了“八女投江”的壮烈史诗;张自忠将军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仍指挥作战直至牺牲,用生命践行了“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的誓言……他们展现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是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精神象征。新的历史时期,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要传承这种民族气节,锻造青年“敢担当”的行动品格,激励他们在为人民服务中勇挑重担、再创佳绩。

  以民族气节强化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担当精神的基础,唯有明确自身责任,才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抗战时期,正是无数中华儿女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责任感,促使他们舍生忘死投身抗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要引导广大青年认识到,民族复兴的伟业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要以先辈为榜样,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牢记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责任,以强烈的责任意识激发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

  以民族气节砥砺斗争精神。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青年在复兴征程中不可或缺的品质。抗战时期,面对装备精良、凶狠残暴的侵略者,中国人民从未退缩,以顽强斗争精神展开殊死搏斗。在当前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时期,各类难以预料的突发状况和潜在的重大风险都有可能出现。青年作为社会中最具活力的群体,要继承和发扬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以无畏勇气和坚定信念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以民族气节激发奉献精神。奉献精神是担当作为的重要体现,为国家和人民利益无私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抗战时期,无数先烈为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展现了崇高的奉献精神。新时代青年要将奉献精神融入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拼搏奋斗。聚焦“两高四着力”,无论是建设“五个强省”,营造“五个环境”,还是抓好“十项重点工作”,把握“三项要求”,都要勇挑重担、不计得失,以实际行动诠释对人民的忠诚,以“舍我其谁”的气魄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英雄气概励志,锤炼过硬的本领,答好“世界之问”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伟大抗战精神的生动写照。抗战时期,面对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中国人民无所畏惧,以顽强意志和英勇精神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淞沪会战中,将士们坚守阵地、浴血奋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平型关大捷首战告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队奋勇拼杀,取得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百团大战全面出击,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捍卫国家主权的钢铁长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更需要以这种英雄气概激励青年锤炼“能吃苦”的过硬本领,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激励青年在艰苦环境中磨砺意志品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艰苦环境是锻炼品格、塑造人才的熔炉。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凭借顽强意志战胜了侵略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更要引导青年主动投身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科技创新等一线岗位,在艰苦环境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让青年在实践中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做到困难面前不低头、挫折面前不气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激励青年在急难险重任务中锤炼过硬本领。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经风雨、见世面才能成大器。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在与侵略者的浴血奋战中,不断提升战斗本领,最终赢得胜利。在当前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要引导青年积极参与抢险救灾、科技攻关、危机处理等急难险重任务,在实践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对风险挑战的本领。要让青年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危难关头豁得出,努力成为业务精湛、本领高强的行家里手。

  激励青年在国际竞争中展现中国青年风采。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青年的能力素质直接关系国家未来和民族命运。抗战时期,中国人民以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期,更要引导青年树立全球视野,增强国际竞争意识,努力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国际竞争力。广大青年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青年的智慧与担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以必胜信念赋能,激发奋斗不竭动力,答好“未来之问”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内涵。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中国人民面对强大敌人始终信念坚定,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从未放弃对胜利的追求。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顽强坚守到游击战争的灵活开展,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再到战略反攻,全体中华儿女凭借坚定信念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赢得胜利。这种信念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的精神支柱,也是激励当代青年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在新的发展阶段,要以这种必胜信念赋能青年,引导他们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激发“肯奋斗”的不竭动力,在新征程上创造新业绩。

  激发青年奋斗的内在动力,需要让青年深刻认识到信念是奋斗的基石。抗战时期,正是必胜信念支撑无数先烈义无反顾投身战斗,在枪林弹雨中勇往直前。新时代青年肩负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更应深刻领悟信念的力量,树立坚定理想信念,明白无论前路多么崎岖,只要秉持必胜信念,就能在奋斗中克服困难。面对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挑战,要像抗战先辈那样不轻易言败,以坚定信念激发内生动力,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国家发展持之以恒奋斗。

  鼓舞青年守正创新,需要培养青年在坚守正道中开拓创新的意识。守正是坚守真理、原则和事物发展规律,创新是在守正基础上突破常规、探索新路径。抗战时期,广大中国人民坚守民族大义、顽强坚持抗战,在正面战场抵抗日寇的同时,在敌后开展广泛的运动战和游击战,为胜利奠定基础。新时代青年要继承这种精神,面对未来挑战时,既要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要敢于突破思维定式,探索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以创新举措应对挑战,在守正创新中推动社会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新活力。

  助力青年破解“未来之问”,需要鼓励青年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诸多挑战等待青年应对。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在长期抗战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掌握战胜敌人的方法。新时代青年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锤炼自我,以必胜信念迎接未知挑战。无论是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加强社会治理、健全就业促进机制,还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都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以守正创新的姿态破解未来经济、社会、科技等领域的难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贡献智慧力量。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是激励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当前,河南发展到了厚积薄发的关键阶段,更需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爱国情怀铸魂、以民族气节固本、以英雄气概励志、以必胜信念赋能,引导青年将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青春远航的动力,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团结拼搏,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书写无愧于祖国、人民和时代的青春篇章。

  (作者系河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河南日报理论周刊·观点 10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锻造勇担重任的新时代青年 2025-08-29 2 2025年08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