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动交通运输绿色转型

《河南日报》 (2025年08月29日 第 11 版)

  □马力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背景下,减少碳排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交通运输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其碳排放对环境造成了较大压力。降低交通碳排放、实现交通运输的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对于降低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河南作为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人口大省,交通运输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对区域乃至全国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交通发展面临的挑战

  运输结构不合理是制约绿色交通发展的瓶颈问题。目前,我国运输结构中公路货运占比过高。近年来,我国公路货运量占比虽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在我省,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公路货运量占比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88.5%,铁路、水路货运量占比分别仅为4.7%、6.8%。公路货运能耗和碳排放相对较高,大量的公路货运导致交通碳排放居高不下,而铁路和水运等低碳运输方式以及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的组合效率、集约效益和整体效能未能充分发挥,货物在转运过程中存在多次装卸和转换,增加了物流成本和运输时间,同时也间接增加了碳排放。多式联运发展缓慢,不同运输方式之间衔接不畅,导致整体运输效率低下和能源浪费。城市内部公共交通分担率不高,私人汽车使用过度,加剧了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

  运输装备能源结构转型的困难是降低交通碳排放面临的重要挑战。一方面,长期以来,传统化石燃料在交通运输能源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柴油和汽油车保有量大,虽然公路货运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车辆比例在持续提升,但目前交通运输行业化石燃料消耗总量仍较大。这种能源结构导致交通领域碳排放强度高,与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货运领域,重型柴油车的清洁化替代面临技术成熟度和经济可行性的双重制约。另一方面,新能源货车在推广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车辆购置成本较高,相比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货车价格普遍偏高,增加了企业和用户的购车负担;续航里程不及传统燃油车,无法满足一些长距离运输需求;部分地区充电设施的数量和分布还不能满足需求,充电难、充电慢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新能源货车的推广应用。这些因素导致新能源货车在公路货运中的占比相对较低,不利于交通用能结构的优化和碳排放的降低。

  交通基础设施的绿色化水平不足是降低交通碳排放面临的另一重要挑战。现有交通网络规划对生态环保因素考虑不够充分,部分交通枢纽和场站的节能环保设施不完善。充电桩、加氢站等新能源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布局不均衡,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新能源车辆使用需求。一方面,充电桩、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滞后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进度,存在显著的“车多桩少”结构性矛盾。另一方面,配套设施布局呈现明显的区域不均衡特征,城市中心区与郊区之间均存在显著差距。这种不均衡不仅影响了用户体验,也制约了新能源汽车在更大范围内的普及应用。此外,农村地区的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尤为薄弱,农村道路网络中新能源补给站点覆盖率较低,公交场站的绿色化改造进度缓慢,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应用几乎空白,制约了城乡交通一体化的绿色发展。

  技术创新水平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绿色交通发展。当前,在运输装备方面,我省的标准化、清洁化水平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先进地区存在差距,特别是货运车辆、内河船舶等领域的能耗和排放标准仍需加快向国家标准看齐。此外,我省老旧及高耗能、高排放交通工具的淘汰更新进程相对缓慢,部分沿黄河流域城市的柴油货车、沙颍河等内河航道的非标船舶仍占据较大运营比例,导致全省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近年来我省在郑州、洛阳等中心城市的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城市物流配送车辆推广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在贯穿全省的京港澳、连霍高速货运通道的中长途货运,以及跨市班线客运等关键领域的电动化、氢能化替代率仍然偏低,亟须加强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

  监管体系和政策支持不足同样制约了绿色交通发展。作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我省现行的绿色交通政策法规框架仍存在系统性短板,对交通运输碳排放的监管仍以传统行政手段为主,数字化、智能化的监管技术应用不足,部分关键领域的标准制定滞后于行业发展需求。例如,在交通运输碳排放核算方面,尚未建立统一、科学的监测统计体系,导致行业减排成效难以精准评估。此外,针对新能源车辆、智能交通、多式联运等新兴领域的法规标准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强制性技术规范和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影响了绿色交通的规范化发展。同时,节能减排的市场化激励机制不够有力,尽管部分地区和行业已试点碳交易、绿色信贷等市场化减排手段,但整体来看,绿色交通的经济激励政策仍显不足,公众绿色出行行为的正向激励推广不足,难以形成全社会参与的低碳交通氛围。

  绿色交通,河南怎么干?

  持续调整交通运输结构。一是要推动货物运输集约低碳发展,推进货运“公转铁”“公转水”,充分发挥铁路和水路的比较优势。加快铁路专用线的建设,推动物流园区和港口打通铁路“最后一公里”。二是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积极推进高效率的交通组织方式,通过加强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运输方式间的衔接,构建高效集约的综合运输体系,提升信息化协同水平。三是创新绿色货运模式,提高物流资源的集约利用率。推动配送组织方式的创新,大力发展城市共同配送、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夜间配送、分时配送等集约化配送模式。

  加快运输装备低碳替代和能效升级。一是推进运输装备的“绿色”替代,促进运输装备的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替代。在城市公共领域,重点推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在城市公交、出租汽车、环卫清扫、城市物流配送等领域的普及应用,通过实施购置补贴、运营补贴、充电优惠、路权优先等激励政策,大力促进私人新能源乘用车消费。二是提升运输装备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推行机动车尾气检测和保养标准,推动“检验—维修—复检”的闭环管理,对绿色维修和绿色驾驶进行积极探索。鼓励高耗能、高排放船舶逐步退出,推广标准化和清洁型船舶。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低碳建设运营。一是在“建管养运”的全过程中贯彻绿色低碳的思想,优化路网布局,提升路网运行效能。新建和具备条件的高速公路按“绿色公路”标准进行建设,综合实施市政基础设施绿化,提升旧材料回收与固碳能力。二是推动“交通基础设施+能源”的深度融合,鼓励在公路沿线、港口码头、货运枢纽等区域合理布局光伏电站,构筑“分布式光伏+储能+微网”的交通能源系统,鼓励资源循环利用,同时,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与生态空间的协调,建设绿色廊道和生态防护带。

  强化科技支撑引领。一是构建智慧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的推广,提升路网的运营效能。通过构建交通“数据大脑”,为科学的决策制定提供有力的支持,建设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提高交通综合管理的效能,为节能减排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二是推进低碳科技的研发与应用,重点开展高性能电动、氢能等低碳新能源运输装备、非化石能源的替代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动交通系统能效管理与提升。在此基础上,继续推动公路建设的耐久性研究,以及废旧路面、沥青等材料的再生利用,开展交通基础设施碳汇能力提升研究,提高绿色生态建养水平。

  健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保障体系。一是加快构建完善的法规标准体系,持续加严机动车、船舶等移动源排放限值标准,完善碳排放监测系统,加强对交通行业碳排放的监督,推动碳排放监测、报告、核查等工作,对现有的交通监测数据进行集成,构建交通能源和碳排放的统计与分析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一个统一、共享的碳排放监控平台。健全重点交通企业能源消耗监测和评价体系,动态改进减排措施。二是健全绿色低碳技术推广机制,完善激励约束政策组合,加大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力度,对新能源车辆购置、充换电设施建设给予补贴,加快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引导市场主体履行节能降碳责任。 

  (作者单位:河南省铁路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日报理论周刊·实践 11持续推动交通运输绿色转型 2025-08-29 2 2025年08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