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发挥真人秀的镜子作用,传递有益于社会的正向价值?这不仅是对创作者能力的考验,更检验整个行业的良知与担当。”
□李晓星
“谁能调动他人的情绪,谁就能调动金钱。”这句话,被一些真人秀节目用到极致:善于制造争议,然后收割流量。
在近期播出的一档情感节目中,男嘉宾因油腻的甩头动作和缺乏担当的表现,遭到众多网友批评,甚至掀起“劝女嘉宾”的热潮。尽管争议不断,节目却凭借这些话题人物屡登热搜,赚足了流量。
当男嘉宾成为众矢之的,承受全部火力的同时,女嘉宾却成为最大赢家。在全网同情这位“恋爱脑”姐姐的时候,她却悄悄数着广告费,看着自家热度飙升。这场商业算计不仅她自己受益,连孩子的曝光度也随之提升,商业价值水涨船高。
有人认为,真人秀贵在真实。既然现实生活中有美有丑,节目中呈现负面言行也无可厚非,甚至能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这种观点不无道理。真人秀的魅力,在于让观众透过他人的故事反观自身,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都具有镜子的功能。就像小说、戏剧和影视作品中的反派角色,也有其存在的价值。从网友对男嘉宾的批评中,恰恰可以看出公众价值观的清醒。
但问题并不止于此。真人秀与虚构作品不同,后者可以通过惩恶扬善的结局传递明确的价值观,而真人秀的参与者往往是现实中的真实人物,拍摄过程也常强调“无剧本”。因此,节目中的不当言行将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其所带来的错误示范和负面效应更加显著。
更关键的是,一些制片方与平台在利益驱动下,奉行“黑红也是红”的逻辑,不断通过片段剪辑,营销号引战,加大争议性内容的比重,通过“越骂越热”的正反馈循环博取关注。这种做法对文艺生态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对参与者而言,一旦将私人生活公之于众,就难免被公众审视和讨论。真人秀固然易于引发关注,但制作方和平台不应滥用这种影响力,过度消耗网友情绪,引发舆论大战。如何真正发挥真人秀的镜子作用,传递有益于社会的正向价值?这不仅是对创作者能力的考验,更检验整个行业的良知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