洹水之畔 八创“双拥”华章(全省双拥模范城(县)巡礼)

《河南日报》 (2025年09月08日 第 06 版)

  在巍巍太行山下、悠悠洹水之滨,安阳这座有着3000年历史的古都,是一片革命的沃土,英雄辈出,孕育出特等功臣孙占元、贠宝山和栗振林;培养了荣获“七一勋章”、战功赫赫的百战老兵王占山;诞生了我国首位航天女英雄刘洋。

  作为先后8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10次蝉联“全省双拥模范城”的红色热土,安阳用创新实践构建起“军民同心、政府领跑、社会接力、全民参与”的双拥工作新格局,谱写了一曲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的壮丽凯歌。

  制度创新强保障

  打造双拥优抚新高地

  立体化安置优待体系托举强军后盾。安阳积极构建“安置+优待+服务”三位一体的军人保障体系。4年来,1141名退役军人实现高质量安置,其中98%进入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安置质量持续领跑全省。在全省首家出台《随军家属安置办法》,为荣立二等功军人、正团职随军家属开通绿色通道,27名军属安置到机关事业单位,安置率、满意率均100%。同步建立随军家属生活保障制度,累计为363人次发放随军家属未就业生活保障金302.5万元,解决子女入学问题500余个。制发优待证14.6万张,在全国率先实现交通、文化旅游免费,进入全国第一梯队,签订涉及金融保险、文旅交通、邮电通信等14个领域137项优待优惠事项。全链条就业创业服务赋能退役军人。创建“军创企业联盟+区域协作+孵化基地”服务模式,着力打造豫北地区最大的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生态圈。依托100余家军创企业成立就业创业促进会,与邯郸等周边4个地市建立“安邯聊长”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跨区域合作机制,命名11家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每年千余名退役军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林州市绿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志军等5人荣获“河南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之星”,安阳飞翔教育集团董事长樊红旗等7人荣获“河南省优秀军创企业家”称号。法治化维权机制筑牢强军保障。全国首创“汤阴经验”涉军维权工作机制,被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解放军原总政治部在全国推广。由“军人巡回法庭”升级为“司法服务体系”,构建“专业审判团队+法律服务网络+军地共建机制”的司法服务体系。4年来,84起涉军案件实现100%快立快审快结,开展“法治军营行”等活动300余场次,为官兵提供法律咨询600余人次。

  军地协同促发展

  绘就军民融合新图景

  战备保障实现“三个百分百”。4年来,安阳投入4.57亿元实施“强军保障工程”,建设驻安部队新营区、进出快速通道以及改善营区供电供暖等基础设施;优化兵员结构、提升兵员质量,征集兵员6729人,其中大学生6325人,圆满完成征集任务;编建普通民兵19万人、基干民兵1万人,构建了与形势要求、使命任务、安阳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国防动员体系。军民共建结出“累累硕果”。驻安部队与地方建立48个共建示范点,结对帮扶22个行政村,帮助结对帮扶村建设标准化厂房、光伏发电设施等,并定期开展义务巡诊活动,助力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应急协同锻造“钢铁长城”。在暴雨灾害中,驻安部队参加抗洪抢险救援1387起,安全疏散群众10169人次,有力护卫了百姓安康。

  文化浸润育新风

  奏响双拥创建最强音

  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安阳投资300万元打造“一馆一营一基地”红色教育矩阵,安阳革命史纪念馆、刘邓大军指挥部、“大功三连”荣誉室、红一师“师史馆”等,成为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基地。全市广大人民踊跃参与拥军活动,自发自愿组建金色阳光拥军服务中心、退役军人志愿者“洹河纵队”“雷锋志愿者团”等爱国拥军先进团队。双拥文化浸润工程。实施“五个一”工程,实现双拥文化全覆盖。1380辆“双拥的士”成为流动宣传站,1200余个双拥标语布满市区主干道。原创情景豫剧《红围巾》、20集电视纪录片《无悔》,覆盖群众超千万人。涌现出全国拥军模范典型人物赵中福夫妇,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李志伟、樊红旗,河南省最美退役军人史培西,荣登“中国好人榜”的王晓军等众多先进典型。国防教育深化工程。启动2024年“擦亮丰碑·讲好身边英烈故事”活动,创新“3+1+N”工作法,即组建一支宣讲队、编印一本宣传册、挖掘一批英烈事迹、拍摄一组微宣讲视频、走进N类宣讲场所,将英烈精神宣传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和全民国防教育。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安阳将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引,持续深化双拥共建机制创新,全力打造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的“安阳样板”,500万安阳儿女与人民子弟兵携手并肩,正奋力谱写“军民团结如一人”的时代华章,为强国强军伟业贡献安阳力量。

  (安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河南日报评论 06洹水之畔 八创“双拥”华章(全省双拥模范城(县)巡礼) 2025-09-08 2 2025年09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