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枚胸针开启的美育觉醒之路

《河南日报》 (2025年09月10日 第 12 版)

  □于会见

  记得12岁那年,11月的天儿已特别冷,第一次离开家到一所乡村学校参加县文化馆举办的美术班。短短一个多月,要学习素描和色彩写生,还要到田间地头画速写,再步行20公里到山村深入生活去创作。45天的学习经历就像一生从事艺术的全过程。从那时起,我知道了寒风过后天空是粉绿色的;知道了麦田不是绿油油的,而是蓝紫绿的;知道了石分三面,树分八方;也知道了空间、虚实、疏密对比,审美的启蒙教育从此开始。

  后来我上了大学,有一次杜大恺老师给我们上线描写生课。之前的线描课,老师教的是传统线描,模特都穿着繁复的少数民族服饰,衣纹密集、线条复杂。而杜老师请来的模特却是一位年轻姑娘——上身穿一件紧身毛衣,搭配牛仔裤,脚踩黑色高跟鞋。全身衣着简洁,几乎没有多余的线条,要想画好,其实非常难。我当时自认线描功底还不错,完成作业后,心里还挺满意。没想到杜老师看后却批评道:“你根本没有发现这姑娘美的特征,更不知道这幅画的‘点睛’在哪里。”我一时很茫然——造型、比例、艺术处理,似乎都没有大问题,怎么会这样?杜老师接着说:“你看,你漏掉了她毛衣上的那枚胸针。那是她最动人的细节,也是整幅画最该突出的地方。”这番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它让我明白:美,是需要发现的。

  后来,我也成为美术院校的一名教师,再之后又进入河南省美术馆工作。几乎每一天,我的工作都与“美育”相关。

  美育,落到实处,其实就是审美力的培养。而审美力的提升,需要多方面的积淀。艺术素养的教育无疑是最直接的途径——不论是通过美术、音乐、舞蹈的实践,还是通过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人都能逐渐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美育是潜移默化的,它点滴渗透,长久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润物无声。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始终伴随着一条绵延不绝的“美的历程”。从彩陶的朴素之美,到青铜器“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庄重有序;从秦砖汉瓦的飘逸灵动,到汉画像石的雄浑大气;唐之雍容华贵,宋之宁静典雅;还有唐诗、宋词、元曲的文辞之美、韵律之美,无数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匠心之美;明式家具与砖木雕刻中的精工之美,以及遍布大江南北的园林与建筑中的空间之美……对美的追求与探索,始终贯穿于我们民族发展的长河之中。

  美就在我们身边,学习与发现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美育的薄弱与缺失,一直是我们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短板。我们往往习惯于以概念化的方式去教导孩子,也常常用泛泛的形式开展美的教育——这种浮于表面的方式,反而在社会中催生了许多关于“美”的误解与片面认知。比如,我们总爱用固定的文学语言去传递审美观念,却忽略了引导孩子走进自然、从真实生活中去观察和体验。老师教孩子画画时,常常会说“红红的太阳、蔚蓝的大海、黄色的土地……”,但只要我们真正带着眼睛走进现实世界就会发现,这些颜色描述并不总是准确。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们去观察自然,从自然中感受色彩的千变万化,发现自然中美的差异性和多样化,这样才能真正开启审美力的提升。

  很多时候,我们还没有学会如何真正去“听”音乐,也没有学会怎样去“读”画。在博物馆里转了两个小时,走出来之后,却说不清究竟是哪一件文物打动了自己——感受不到造型的韵律、线条的流动、图案的精致,也体会不到质感的深沉、量感的厚重、节奏的起伏。美的感受,微弱而模糊;审美的本质,就这样在日常中悄然流走。

  为什么美术馆总是把长凳放在展厅中央?那是为了让人们停下脚步,坐下来,静静地、细细地品读一幅画。当你真正“读”完一幅作品,就像背熟了一首诗——它的美,会留在心里,被你带回家。

  美育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社会审美能力的提升,不仅关乎文明的进步,更与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息息相关。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深知:这是一段重要的征程,任重而道远。(作者系河南省陶瓷艺术协会主席、河南省美术馆原馆长)

河南日报人文周刊·美育 12从一枚胸针开启的美育觉醒之路 2025-09-10 2 2025年09月1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