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来袭,打好提前量

《河南日报》 (2025年09月11日 第 06 版)

  “构建现代化防灾体系绝非靠某个部门的孤军奋战,而是需要各部门协同作战。极端天气不仅是政府部门面临的应急大考,更是对个人安全意识的深度检验。”

  □本报评论员 李晓星

  9月10日,河南省气象台发布消息,一场大到暴雨的强降雨过程正“蓄势待发”,预计于9月10日夜间至11日席卷中原大地,其影响范围之广、强度之大,引发广泛关注。

  暴雨未至,预警先闻,社交媒体上“还用上班吗?”“会不会停课停业?”等关切之问,不仅反映出公众对极端天气的担心,更敲响了全力应对的警钟。面对极端天气事件,唯有将防灾关口前移,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方能于疾风骤雨中守护万家安宁。

  天气预报APP直接标注大暴雨,不少人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在日常天气应用中,提前这么多天看到如此高级别的降雨预警。气象科学作为现代防灾体系的前哨,其精准预测为赢得宝贵预警时间提供了可能。

  精准的预报是精准防御的前提。本次河南暴雨预报,气象部门研判其具有“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小时雨强大”的显著特征,并迅速召开新闻发布会详细解析。此举绝非小题大做,而是基于对黄淮气旋能量充沛、携风带雨、影响全方位的科学预测。

  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御,每一次预警,都是对防灾减灾网络灵敏性与可靠性的严峻考验。若无视科学预警的“提前量”,或心存侥幸、行动迟缓,则无异于在洪峰将至时方才临岸筑堤,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尊重科学、信赖预警,是打好防灾减灾“第一战”的思想基石。

  预警先行,更要提升各部门协同作战的默契。精准的预报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但若不能转化为高效、统一的协同行动,其价值必将大打折扣。

  9月9日,为应对即将到来的特大暴雨天气,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已全面进入临战状态,各项防范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全省250支队伍、11523人严阵以待;落实三级预警叫应机制,对重点车辆、施工驻地精准推送预警;运用智慧化监测系统实时调度,对高风险路段持续巡查;做到会商研判、排查整治、公路巡查、监测预警、力量预置、交通管控“六个到位”。这套组合拳,体现了从“被动抢险”到“主动布防”的深刻转变,彰显了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的坚定决心。

  构建现代化防灾体系绝非靠某个部门的孤军奋战,而是需要气象、交通、应急、水利、教育、市政等多部门如精密齿轮般咬合联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机制,确保预警信息能无缝传导至“最后一公里”,防范措施能精准覆盖至每个风险点。

  极端天气不仅是政府部门面临的应急大考,更是对个人安全意识的深度检验。面对可能出现的交通中断、城市内涝、地质灾害风险,气象部门温馨提示公众减少不必要出行、合理规划行程、掌握避险知识,这绝非老生常谈,而是生命至上的殷殷告诫。对此,每个人都应主动学习防灾知识,提升在突发灾害中的冷静判断与自救互救能力。一个富有韧性的社会,必然是由无数具备风险意识的个体所共同铸就。

  唯有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深植于心、践之于行,真正理解“打好提前量”的战略价值,不断完善基于精准预警的主动防御体系,全面提升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我们才能在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前从容应对,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河南日报评论 06风雨来袭,打好提前量 2025-09-11 2 2025年09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