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气长存天地间

——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记
《河南日报》 (2025年09月15日 第 07 版)

  9月12日,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礼兵将殓放志愿军烈士遗骸的棺椁从专机护送至棺椁摆放区。 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新华社记者 刘艺 丁非白 刘一诺

  9月13日,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30位志愿军烈士英灵安息于阔别已久的祖国大地。

  秋风又拂山河至,浩气长存天地间。

  1950年深秋,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这一战,历经两年零九个月,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

  75年后,随着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魂归故里,我国已连续12年、累计迎回1011位在韩志愿军英烈遗骸。

  缅怀

  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踏上鸭绿江大桥时,不少战士边走边回头,想再多看一眼祖国的大好河山。

  志愿军40军120师359团1营1连指导员王凤和宽慰战友:“等仗打赢了,回来坐着火车看,坐着飞机看,看个够!”

  然而,很多人没能回来看个够。

  抗美援朝战争中,19.7万多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

  70多年来,人们始终缅怀那些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烈士。

  这是老兵对战友的缅怀——

  96岁高龄的志愿军老战士程茂友,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他刚参加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有许多话想对战友们说。

  “我这次去参加阅兵,就是带着你们的愿望去的,你们生前的愿望都实现了……”他在一座座墓碑前念叨着。

  老兵说罢,颤巍巍地举起右手庄严敬礼。

  这是新时代官兵对先烈的缅怀——

  载运英烈遗骸的运-20进入中国领空后,机长周函广播:“此刻我们与英雄同在,担当使命、护我中华!”

  空军某部“模范空降兵连”的官兵代表专程赶到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他们受全连官兵委托,带着连旗,替老班长黄继光接战友回家。

  这是人民对英雄的缅怀——

  从桃仙国际机场至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29.7公里的归途设置国旗近3500面,沈阳各界群众沿途列队迎接英雄回家。

  鸭绿江断桥桥头,群众自发向志愿军群像雕塑《为了和平》献花;断桥东侧和平广场上,绵延几十米的抗美援朝战争主题图片展,讲述着英雄的故事。

  网络上,网友们留下了一条条感人至深的评论:“你用18岁的冲锋,换我18岁的星空。”“他们躺着,是为了让我们有尊严地站着。”……

  找寻

  9月9日,退役军人事务部举行新闻发布会,郑重宣布已迎回的前11批981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完成鉴定比对,已为28位在韩志愿军烈士确认身份。

  从“无名”到“有名”,从“回国”到“回家”,忠骨还乡的场景,烈士遗属们想了无数遍,也盼了许多年。

  近年来,退役军人事务部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突破战争遗骸DNA提取等关键技术难题,成立了烈士遗骸DNA数据库及烈士亲属DNA数据库,为复杂亲缘关系鉴定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人们找寻的,不仅有烈士的身份,还有那些藏在岁月深处的历史细节、国家记忆。

  12日,267件遗物随30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一同归国。据退役军人事务部消息,2014年以来,随烈士遗骸归来的烈士遗物共10301件。

  纽扣、子弹、钢笔、怀表……它们见证了鲜活的生命,承载着悲壮的史诗。

  “每一批随遗骸回国的烈士遗物都会拍照登记、建立电子化档案。”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工作人员蒋薇说,他们会把每一件遗物、每一位英雄的故事讲好。

  传承

  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后,“模范空降兵连”“黄继光班”班长张艺濒,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下沉广场的烈士英名墙前,寻找一个名字——吕慕祥。

  1952年10月,上甘岭,黄继光牺牲后第二天,吕慕祥接替黄继光成为班长。10天后,面对敌军猛烈的火力扫射,多处负伤的吕慕祥抓起爆破筒,与敌人的堡垒同归于尽……

  在“松骨峰特功连”,在邱少云生前所在部队,在“上甘岭特功八连”,在“黄草岭英雄连”,在“烟台峰英雄连”……大江南北座座营盘,人民军队舍生忘死的血性基因代代相传。

  精神的传承从未停止。

  香港培侨中学的师生代表第四次到现场参加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仪式。

  辽东学院坚持近十年开展寻访活动,先后有1876名学子,在全国11个省份寻访289位志愿军老战士,记录传承他们的精神。

  …………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里的烈士纪念碑前,铺设着记录抗美援朝战役时间轴的地砖,地砖尽头的最后一块,镌刻着两个字——远望。

  伫立在那里,远望。目之所及,是祖国山川无恙,未来可期。

  (据新华社沈阳9月13日电)

河南日报时事 07浩气长存天地间 2025-09-15 2 2025年09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