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宗宽 李栀子
中国一年消费约5000万吨猪肉,占全球的近一半。这背后藏着一道沉甸甸的环境考题——猪肉碳足迹占国内食品碳排放量的11%,作为生猪行业减碳标杆,牧原在屠宰端有着怎样的破局秘诀?
9月17日,记者来到位于内乡县的牧原肉食品有限公司,探寻这座国家级绿色工厂的绿色密码。
走进厂区大门,白色厂房沿主干道排开,屋顶上铺满深蓝色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以前咱向电网‘要电’,现在屋顶的光伏板就是自家的‘发电站’!”工厂负责人抬手指向楼顶,语气里满是自豪,“这5.8兆瓦的‘屋顶电站’2024年发电635万千瓦时,厂区25%的用电都靠它。用不完的电可以并入国家电网,年底还能‘换收益’。”
该负责人展开项目规划图继续介绍:“公司正在推进二期3.5兆瓦光伏+储能工程,建成后绿电占比能达50%以上,年碳减排量从4000吨增至7000吨。另外,风电项目也在规划中,我们正一步步向‘零碳工厂’的目标努力!”
在屠宰车间外,隔着玻璃往里望,200多米长的生产线正高速运转,机械臂伸展灵活,稳稳传送猪胴体,工人们戴着无菌手套专注精细分割,从生猪入厂到分割完成,全程不到10分钟。
这高效背后,是牧原肉食的“智能杀手锏”:引进全球顶尖肉类加工设备,更自主研发物流、分割、包装智能化系统。食材路线提前规划明了,分割重量误差控制在5克以内,包装覆膜、贴标、装箱全流程自动化,既省人力又提效率。
在车间尽头,墙角集水槽正收集少量废水,流入专用收集池。“这些水送进厂区废水处理站,先经格栅滤杂质,再进多级AO工艺池分解污染物,经最后深度过滤变为中水。”工厂负责人介绍,“2024年牧原肉食的回用中水达16.09万立方米,厂区绿化、车辆洗消全靠它,省自来水还减排。”
智能化打底,食品安全更硬核。屠宰厂投产让牧原串起饲料、养殖、屠宰全产业链:饲料原料可追溯,养殖温度、湿度实时监测,屠宰检疫、时间等信息一一录入系统。从农场到餐桌,每一块牧原猪肉都可追溯源头,真正实现品质可靠有保证。
严苛管控下,牧原高品质的肉品装在一个个保鲜盒里,源源不断被运送到商超、餐饮企业等。牧原致力于把好猪肉生产出来,把价格降下去,让大众花平价的钱,吃高品质的肉,享受高品质生活。
花式护绿法
牧原肉食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通过分布式光伏、余热回收利用、中水回用等措施,加强绿色管理与模式创新,践行工业绿色发展理念。内乡牧原肉食中水回用项目采用多级AO工艺处理污水,经深度过滤回收,2024年利用中水16.09万立方米,回用率20%;光伏发电装机5.8兆瓦,2024年发电635万千瓦时,绿电占比25%,减碳4000吨;二期投用后绿电占比将超50%,年减排7000吨,正在规划建设风电项目,助力“零碳工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