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技推广员 刘广亮
□卫辉市农业农村局农技服务总站站长 刘广亮
作为一名在农业战线奋战近30年的农技人员,我亲眼见证、亲身经历了农业的巨大变化。
1997年,我从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04年更名为河南科技学院)农学系毕业,投身基层农技推广工作。那时的河南农村,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种植管理方式较为粗放,农民种地大多依靠“老把式”的经验,产量也不高。
以秋粮玉米为例,过去亩产只有450公斤,如今已提升到650公斤左右,部分地块甚至实现“吨粮田”。这一飞跃,既得益于优良品种的推广,也离不开种植管理方式的创新和农业技术的全面普及。
两周前,我们组织了80多位种粮大户,在卫辉市孙杏村镇南辛庄村的水肥一体化示范田里,开展了一场以“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为主题的现场培训。这项技术通过科学调控种植密度、水肥运用和病虫害防治,能够实现玉米高产高效,也是当前玉米单产提升的重要途径,一场培训结束,农户纷纷表示“收获满满”。
这样的培训也体现了农技推广方式的变化:从最初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到如今大规模建设示范田、展示农业科技成果,农技推广的载体日益多元、效果更加直观。
而现在,农技推广更是拥有了“云端”新阵地——我把日常巡田的经验和关键技术要点制作成短视频,通过视频号“老刘巡田记”和抖音号“老刘‘出诊’记”分享给农民。什么时候该浇水、什么时候要防病,大家随时可查、随手可学。这两个平台已积累粉丝一万多,成了不少农民学习农业知识的“充电站”。
农业科技进步也对农技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持续学习前沿科技、掌握最新品种信息,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近年来,我多次赴省农科院、市农科院和河南科技学院交流学习,坚持研读专业书籍,并将理论用于实践验证。我主持或参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20余次,牵头起草3项省级地方标准,培育省审新品种2个,创新农业技术8项,并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
农业技术的学习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全科农业医生”,为农业生产提供更权威、更精准的“处方”,为扛牢粮食安全责任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报记者 赵一帆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