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职业背债人”陷阱

《河南日报》 (2025年09月23日 第 07 版)

  □徐兵

  “只要提供身份证和银行卡,不用你还钱,还能拿几万元好处费。”面对这样的诱惑,有些人心动了。

  近期,监管部门披露的典型案例显示,一些人受所谓“快速致富”等话术蛊惑,出卖个人征信,成为“职业背债人”。他们被中介包装成优质客户,从金融机构骗取高额贷款,结果不仅未能如愿分得大笔好处费,反而背上巨额债务,甚至可能承担刑事责任。这种金融骗局值得警惕。

  从操作方式看,“职业背债”已呈现出明显的套路化特征:前端有人在网络平台招募人头,中介负责包装——包括虚构工作、伪造收入和首付凭证,再由团伙成员对接银行,套取贷款资金……表面上看,背债人只是出卖个人征信,但在贷款发放之后,大量资金流向投机行业,他们只拿到区区5%—10%的所谓报酬,却要承担全部债务。这种“躺赚”,到头来根本是血本无归。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类骗局已经有产业化的趋势。部分团伙一次操作几十人,骗取上亿元资金;有的利用AI技术伪造社保和公积金流水,增加风控审核难度;还有的将骗贷渗透到民生领域,甚至衍生出“征信修复”等二次诈骗……短期内反复作案,金融机构损失严重,社会信用体系也受到冲击。

  必须强调,“职业背债人”并不能因无知而免责。有法律人士表示,明知无还款能力,却仍与中介合谋造假,已经符合贷款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从各地已有的判决案例看,主犯往往会被重判,而背债人也需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这些事实表明,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法律不会因为他们“只是出卖信用”而从宽处理。

  治理这一乱象,需要多方协同发力。一方面,监管机构必须坚持全链条打击,深挖犯罪团伙背后的信息链、资金链,强化贷款审批环节监督,尤其要防止“内鬼”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公众要认清“贷款不用还”的虚假承诺。信用记录是个人在经济生活中的“第二身份证”,一旦玷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将受到限制,还有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金融秩序不容蚕食,个人信用更不可以随意出卖。斩断“职业背债人”背后的黑色产业链,关系国计民生,也有助于守护社会信用体系,净化金融环境,维护经济稳定。只有以“数智”赋能法治,严查结合严罚,不断提高违法成本,才能更好地维护金融秩序,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河南日报评论 07警惕“职业背债人”陷阱 2025-09-23 2 2025年09月2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