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木工第一人(了不起的古建筑)

《河南日报》 (2025年09月24日 第 09 版)

  有专家说开封铁塔的前身是北宋开宝寺木塔,这座高十三层的木塔的建造主持者叫喻皓,是一位能工巧匠。欧阳修《归田录》曾称赞他为“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

  喻皓是浙江人,是一位建筑工匠,因为缺乏记载,只知道他生活于五代末期北宋初期,曾在杭州担任过都料匠,也就是掌管设计、施工的木工。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喻皓在木结构建造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擅长建筑多层的宝塔和楼阁。

  北宋初年,吴越王在杭州梵天寺建造了一座方形的木塔,建成后,登上去感觉塔身摇摇晃晃。主持建造木塔的工匠搞不清原因,就请教喻皓。喻皓听了情况介绍后说:“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只要每层都铺上木板,用钉子钉紧就行了。”那个工匠照此去做,果然塔身稳定了。这个故事记录在沈括的《梦溪笔谈》当中。

  喻皓这样做,靠的是实践经验。按照现在的建筑理论,把木塔每层都钉好木板,木塔就连接成一个整体,这就是整体箱形结构的概念。

  宋太宗想在东京城开宝寺建造一座塔,从全国各地抽调了一批能工巧匠和擅长建筑艺术的画家到京城进行设计和施工,喻皓受命主持这项工程。

  喻皓非常重视这个工程,事先做了个宝塔模型。塔身八角十三层,由下到上逐渐缩小。当时参与工程的著名画家郭忠恕认为这个模型逐层收缩的比率不对。喻皓很重视郭忠恕的意见,对模型的尺寸进行了认真研究和修改,才动工兴建了高达13层的开宝寺木塔。对于这件事,后人称赞为“郭家画本千秋重,喻皓神功一代殊”。

  开宝寺木塔建成后,人们发现塔是斜的,纷纷质问喻皓,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记载了这个故事:

  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喻皓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皓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喻都料为法,有《木经》三卷行于世。

  喻皓的意思是说,先造个斜塔,让西北风来自然扶正。

  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从事建筑史研究的馆员王广建认为,这个传说是为了突出喻皓造塔技艺的高超,他考虑到了塔的风荷载问题。但在建筑实践中,没有见过单纯靠风能把斜塔吹正的。

  欧阳修记载喻皓“有《木经》三卷行世”。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记载了《木经》:“营舍之法,谓之《木经》,或云喻皓所撰。”

  《木经》三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木结构建筑的手册,虽然后来失传了,但其中的精华被北宋官方建筑宝典《营造法式》借鉴吸收。

河南日报人文周刊·了不起的中华文明 09北宋木工第一人(了不起的古建筑) 2025-09-24 2 2025年09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