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 河南省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 王庆斌
当今时代,城市礼物早已超越传统的老字号土特产品,成为承载城市历史文化记忆、传播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人文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城市礼物是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共生共荣。
对于文化大省河南而言,发展城市礼物产业具有特殊意义,既是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践行“设计河南”建设的具体行动,更是推动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的有效路径。
河南发展城市礼物产业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首先,文化资源禀赋突出。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南拥有安阳殷墟、龙门石窟、“天地之中”建筑群、大运河、丝绸之路等5个世界遗产,还有二十四节气、罗山皮影戏、太极拳、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等4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及少林功夫、太极拳、豫剧、汴绣、钧瓷等12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还有1030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这些都为城市礼物开发提供了丰富的IP资源。其次,旅游资源支撑有力。全省拥有5A级景区17家、4A级景区253家和400多家博物馆,巨大的客流量为礼物消费提供了市场基础。最后,产业资源基础扎实。发达的食品加工、轻工制造产业为礼物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产品生产保障。
然而,河南礼物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不同城市、景区的文创产品往往大同小异;二是产业链条存在断层,产品的创意设计与生产制造脱节;三是河南品牌效应不明显,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公共品牌。
因此,河南想要打造城市礼物,需系统性发力。
实施差异化策略,强化地域特色。推动“一城一题N品”建设,例如洛阳可突出盛唐文化主题和牡丹、三彩文化产品等,开封聚焦宋文化主题和汴绣、年画文化产品等,安阳打造殷商文化主题和甲骨文、青铜器文化产品,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礼物体系。同时要加强传统非遗技艺的现代化转化,让传统工艺融入当代时尚生活。
完善产业链条,构建产业生态。建立“创意—设计—生产—销售”全产业链协同机制,搭建设计师与制造企业的对接平台。支持设立省级及市级礼物创新设计中心,提供设计、打样、试制等一条龙公共服务,降低创新成本。
打造品牌体系,提升整体价值。建立“河南礼物”区域公共品牌,制定认证标准和准入机制,通过统一标识认证、统一包装形象、统一推广平台,提升河南礼物的质量保证、整体形象和市场认知度。同时支持企业培育自主品牌,形成公共品牌与企业品牌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让河南的礼物既有“颜值”又有“价值”,既传统又时尚,成为传递中原文化、讲述河南故事的重要载体,这是时代赋予的重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