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琳 赵阿娜 本报通讯员 王璐
9月19日至21日,借2025海峡两岸周易文化交流活动之机,“台湾青年看安阳”活动如期开展。10余名台湾青年历时三日,循着甲骨的印记和天河的脉络,在安阳开启了一场穿越古今的文化寻根之旅,于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中,读懂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鲜活活力。
殷墟的商代遗存,是此次寻根之旅的起点。台湾青年走进殷墟博物馆,为造型独特、纹饰精美的青铜重器驻足,追问其礼制文化内涵;在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区,借多媒体解说读懂卜辞,领悟甲骨文的汉字根基意义;亚长墓展区的青铜兵器与殉葬遗迹,让商代军事贵族风貌可感可知。台湾学者李伟俊对亚长牛尊尤为青睐,他计划以此为核心撰写论文,深挖商代青铜文化价值。
从殷墟博物馆移步至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祭祀坑、车马坑等遗迹仍在诉说过往。车马坑中完整的商代车马,重现贵族出行仪轨;甲骨窖穴的叠压甲骨,令众人动容记录。站在妇好墓前,听闻其率军出征、主理祭祀的传奇人生,台湾青年皆为这位古代女性的非凡风采所震撼。
中国文字博物馆中,汉字三千年的演变长卷徐徐展开。从甲骨文的象形初态,到金文的庄重典雅,从小篆、隶书的规范定型,再到现代数字化字库的便捷应用,实物陈列与互动装置让文字传承变得鲜活可感。台湾青年郑女士深有感触:“安阳作为甲骨文的故乡令人震撼,此刻才真正读懂文化溯源的意义,我一定会推荐更多朋友来这里。”
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成为两岸历史的共鸣点。模拟墓区内,多媒体重现考古现场,助众人触摸东汉末年的历史;铠甲、玉佩、简牍等文物,鲜活还原当时的风貌与文化。台湾青年交流三国见解、分享曹操文学感悟,直言在此既看到了历史痕迹,更感受到跨越海峡的文化共鸣。
历史的厚重之外,安阳的科技活力同样令人瞩目。一行人来到安阳无人机产业园,在蓝天实验室里,高精度传感器、智能飞控系统等核心部件的研发流程,赢得阵阵赞叹;河南小奇智能科技展厅内,农业植保、应急救援等无人机应用场景的演示,让大家直观地看到科技为传统行业注入的新动能。5G无人机指挥控制中心的实时飞行数据与精准航线规划,彰显出产业规模化、智能化发展的实力。台湾青年杨先生感慨:“这里的企业极具领军潜力,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让人充满期待。”
林州红旗渠为寻根之旅注入精神力量。红旗渠纪念馆内,简陋工具与宏伟工程的反差、民众绝壁施工的影像,让台湾青年读懂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壮举。徒步青年洞,触摸太行“水长城”的斧凿痕迹,众人慨叹:“每道刻痕都是精神印记,红旗渠精神跨越时空,令人动容。”
这场跨越海峡的寻根之旅,让历史的共鸣转化为情感的认同,让文化的根脉成为连接两岸心灵的纽带。正如流淌的渠水、传承的文字,两岸同胞的文化基因同源同脉,这份深刻的联结,终将在岁月中愈发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