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22级本科生 陈艳影
“祖国”二字,于我而言,是地理课本上广袤的疆域轮廓,是阅兵式上威武的“钢铁洪流”,是泛黄书页间镌刻的百年沧桑。直至我穿上志愿者的红马甲,踏入敬老院、社区服务中心,才在寻常处,真切触碰到祖国最温热的脉搏,读懂那份平凡烟火中的温暖。
大学时光里,我的志愿手册写满了故事,记录着一段段爱心旅程。义卖报纸时路人递来的善意、救助流浪动物时它怯生生的信赖、困境儿童生日会上他们绽放的笑颜……最初参与志愿服务只是想走出宿舍的方寸天地,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想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却在一次次俯身付出中,渐渐懂了“助人自助”的深意。我开始主动倾听陌生人的故事,感知社会跳动的脉搏,在传递温暖的同时,也收获着心灵的成长。
那场特殊儿童音乐会,至今仍是记忆中最明亮的光。舞台上下,来自不同院校的志愿者们、心智特殊的孩子们、相互扶持的家长们,被一根名作“爱”的线紧紧联结。我们一起精心布置会场,耐心陪伴孩子排练。当孩子们带着些许笨拙却无比认真地站上舞台,当不同家庭的家长们彼此鼓励、眼眶泛红,现场涌动着无声却澎湃的互助力量。从特殊儿童早期筛查到建立康复保障体系,国家为特殊儿童注入成长力量。这一刻我恍然明白,祖国的强大不仅是高楼林立,更是无数人携手并肩,为需要帮助的人撑起一片晴空的凝聚力。
不管是困境儿童生日会上孩子们从开始的拘谨到结束的不舍,还是敬老院里老人拿到手织围巾时的笑颜,都让我明白,志愿服务不是简单地完成任务,而是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搭起连接善意的桥梁。每一次的微小付出,如同播撒在田野的种子,或许当下悄然无声,却蕴藏着破土而出的无限希望。
一次次志愿服务的经历,像一帧帧鲜活的画面,拼出了我心里最鲜活的祖国模样——既有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又有社区关怀的温暖底色,还有文化传承的生生不息。祖国的明天,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守护与建设,而每一个我“微光”的努力,终将汇聚成祖国繁荣向前的磅礴力量。(本报记者 樊雪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