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学桦 吉小平
国庆中秋假期,洛邑古城内古韵悠然,身着汉服的游客在青石板路上流连忘返。
然而,这些多为一次性租用的汉服,它们的归还问题此前曾成为游客的“快乐烦恼”。洛阳市相关部门敏锐洞察到游客需求的变化,在政企协同与科技赋能下,“异地还衣”为文旅产业体验经济发展构建了新生态。
国庆节当天,在洛邑古城的茶馆里,大学生小韩正与闺蜜们整理汉服配饰。“以前租汉服后归还得专门绕路回店铺,既麻烦又耽误行程。现在用手机小程序叫跑腿小哥,15分钟就能上门取衣,省心又安全。”小韩的经历折射出洛阳汉服体验市场的变化。
解决归还难题的创新,源于多维度的柔性机制。汉服店普遍将归还截止时间延至当晚10点,若游客因行程延迟至次日,店家几乎不额外收费——这一弹性政策赢得游客口碑。更关键的是,纠纷处理机制实现质的飞跃。
“正常穿着导致的轻微磨损不追责,50元以下的配饰丢失免赔,仅对定制玉佩等高价饰品按成本价补偿。”洛邑古城沉浸式汉服体验馆主理人王女士说,“文化体验不该被琐碎流程破坏,要让归还变成旅程的自然收尾。”
基础设施创新则为服务注入新动能。2023年8月,洛阳市瀍河回族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快递柜企业,在河洛古城、洛阳民俗博物馆、白马寺等多个核心景区投放“共享汉服快递柜”。游客只需扫码开柜、投入汉服,系统即可自动完成归还确认。
技术驱动的产业革新更显深度。位于伊滨区的洛阳永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汉服智能归还柜”,企业负责人张国栋展示数据:“游客归还用时平均缩短至8分钟,门店人力成本降低40%。”
同时,顺丰同城深度定制的“汉服代还”服务,在西安、洛阳等城市实现极速响应。其专用包装采用丝绸材质,配以独立防尘袋,确保服饰无损。
这一模式正催化汉服体验经济从单一租赁向文化体验链跃迁。洛阳市老城区推行的“汉服融城计划”,已培育200余家汉服相关企业,涵盖妆造、礼仪教学、数字文创等领域。游客在体验汉服的同时,同步享受汉礼课堂、古风摄影等服务,人均消费显著提升。许多游客在洛邑古城学习汉礼后,倾向购买文创书签、定制团扇,形成消费闭环。
洛阳的实践已引发全国关注。上海豫园、西安大唐不夜城等景区正借鉴“共享快递柜”模式。
“汉服不是静态的展品,而是活态的生活。汉服‘异地还衣’是城市对文化传承的深层思考。”洛阳师范学院文化学者安锋说,当游客在龙门石窟归还汉服后,能继续探访博物馆、体验非遗手作,文旅便从“一次性消费”转向“可持续沉浸”。
在政企协同与用户共创的合力下,洛阳正书写一条让文化可触摸、让体验无边界的文旅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