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港上市是快车道还是必答题

《河南日报》 (2025年10月09日 第 06 版)

  □徐兵

  近日,科大智能、五芳斋、海亮股份等多家A股公司密集宣布筹划赴港发行H股。这一现象并非孤例,据媒体统计,今年以来,已有超过130家A股公司发布相关公告,其中不乏宁德时代、恒瑞医药等龙头企业。这股赴港上市潮,折射出企业对国际化的迫切需求,也揭示了资本市场开放进程中的深层逻辑。

  赴港上市已不仅是融资手段,更是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必修课。硬科技企业需要在全球能源转型和产业竞争中加快跑位,消费品牌则希望借助香港的国际舞台重塑形象、拓展市场。宁德时代直言要“把握全球能源转型窗口期”,五芳斋、海澜之家则强调“品牌国际化”,这些目标背后,都是企业对外部市场空间的渴求。对于志在全球的企业而言,香港这一“桥梁市场”成为最优选项。

  港股制度优势和政策红利,正在成为这场热潮的双重驱动。港股上市通常6至8个月即可完成,且再融资工具灵活多样。特别是在监管新规优化后,港股上市门槛进一步降低,审批周期缩短,公众持股比例要求下调,都显著减轻了企业的顾虑。可以说,监管层释放的制度红利,与企业的战略需求形成了合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赴港上市并非“零成本”的战略选择。一方面,港股市场整体估值偏低,企业若缺乏稳定的国际投资者基础,可能面临“股价折价”的困境。另一方面,赴港意味着更严格的信息披露与合规要求,企业认为可遮掩的问题,在国际资本市场可能被放大。更深层的挑战在于,港股虽然是国际舞台,但真正决定企业能否立足全球的,仍然是产品与技术的硬实力。

  这也引出一个关键问题:赴港上市究竟是企业的战略加码,还是一时的资本冲动?从当前态势看,两者并存。部分龙头企业有明确的全球化规划,借助H股实现“资本+品牌+资源”的联动;但也不乏企业将其视作短期融资通道,未必具备清晰的国际战略。这一分化决定了赴港上市潮的可持续性。

  笔者认为,赴港上市热潮既是资本市场开放的结果,也是企业国际化的必然。它为企业提供了新的舞台,但绝不是通关钥匙。对企业而言,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仍然在于能否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一席之地。对监管者而言,如何在支持企业国际化与防范资本外流之间取得平衡,也是一个长期课题。

  在这一轮浪潮中,企业或许能借港股市场找到快车道,但最终能否驶向全球化深水区,还要看谁能把国际化战略做实,而不是停留在公告里的口号。

河南日报评论 06赴港上市是快车道还是必答题 2025-10-09 2 2025年10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