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珊珊
10月8日傍晚,天色渐暗。一盏小灯下,老张坐在板凳上,将扭歪的扳手、钩针挨个捏正、敲平,码进工具箱。
箱内工具早换了几茬,公安局多年前印发的110便民服务卡已看不清原来的颜色。69岁的老张还没给自己退休。他说,他的工作就是帮人应急解难。“只要大伙儿还需要,我会一直干下去。”
老张本名张石平,济源沁园街道人。20世纪90年代,济源商品房兴起,开锁需求剧增。42岁的老张半路出家学开锁,加入110便民服务队。
从此,化解万家“锁事”成了他的终身事业:不管是心脏病人困在车库,还是娃娃被锁屋内……只要老张赶到,拿起工具一挑一拨,锁就开了。
老张不光技术高,还是个热心肠。济水苑小区物业负责人王女士说:“老张一直守着30元的价格,碰上老年人和残疾人更是分文不取。”
同行对此颇有微词,老张却只认死理儿:“开锁是个良心活儿,咋能光往钱眼儿里钻呢?”
他给接班的儿子立下“铁规”:坚持30元不涨价,老弱病残免费。
儿子张肖也曾不理解,但父亲的一句话让他记忆深刻。10多年前的那个雪天,父子俩骑车去乡下开锁,10公里的路,冻得人双脚发麻。开完锁,老张见对方家中病残交加,说啥也不要钱。张肖忍不住,问:“这么冷的天,白跑一趟,到底图个啥?”老张嘴里哈着白气说:“没啥,就为心安。”
这样的“心安”,贯穿着老张近30年的开锁生涯。这些年,他跑废了六七辆电动车,用坏了8部手机,免费服务已成常态,更数次在危急关头救人。
一次,他带人破窗而入,救出被反锁屋内的老太太。还有一次,好不容易打开门,屋里油锅翻腾,黑烟笼罩,住户却找不到燃气阀。老张二话没说,猫腰冲进去,摸到阀门拧死,出来时后背都湿透了。
妻子张玉花常埋怨他:“老实!傻!”老张从不争辩,只是呵呵地笑。
这些年,老锁匠们渐次退场,老张心里却放不下:“能干一天是一天,做个有用的人,比啥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