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足迹 续血脉 筑根基

安阳工学院:文化铸魂育英才 薪火相传绽芳华(奋进的河南——决胜“十四五”)

《河南日报》 (2025年10月14日 第 07 版)

  学校组织青年师生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

  接待小学生参观安阳文化展览馆。

  《红旗渠·恁家在哪里》话剧演出,入选第二届河南省青年文化月活动项目。

  第七届安阳文化周木版年画制作。

  为在校大学生讲解安阳地方文化。

  □李树华 冯宁

  安阳工学院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的河南省安阳市。这里是甲骨文的故乡,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传承弘扬安阳地方特色文化紧密结合,深入挖掘其中的育人元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弘扬奋斗精神,因地制宜创新构建地方特色文化育人体系,即以红旗渠精神、殷商甲骨文为代表的历久弥新的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大文化品类,以打造“安阳特色文化课程体系”“安阳特色文化育人平台”“原创安阳文化艺术展演活动”三大品牌为着力点,落实机制保障、资源拓展、实践淬炼三大举措助推学校文化育人体系建设,厚植殷商甲骨文的历史根基,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立志成才、报效国家,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强化顶层设计与制度创新,构建文化育人保障体系

  学校历来高度重视文化传承与创新,积极探索寻找安阳地方优秀特色文化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契合点,成立地方特色文化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教学院部具体落实,红旗渠精神研究院和河南省殷商文化外译与传播研究中心等平台同向发力的特色文化育人格局。制定实施《关于打造安阳特色文化教育体系的工作意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意见》《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文件,为文化育人有力有效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在年度经费预算中设置专项经费,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为提升文化育人品质和实效提供有力支撑。学校已逐步形成了校党委领导,各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共建联动协同机制,共同促进破解育人形式零散化等问题,促进课程、平台、基地等资源融合,形成文化育人合力。

  深化资源整合与平台搭建,赋能文化育人内涵建设

  学校着力挖掘安阳地方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搭建起现代化人才培养的立体化文化育人平台。

  一是建优课程平台,系统化传承文化基因。学校以“大思政课”理念为引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安阳地方优秀文化课程为必选模块,出版校本教材,开发《弘扬红旗渠精神》《安阳历史文化赏析》《甲骨文艺术鉴赏》等特色课程群。其中《安阳地方建筑文化赏析》等获评省级线上一流课程、《安阳历史文化赏析》获评省级通识教育示范课等。课程聚焦红旗渠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殷商甲骨文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全校范围内实现了“重点讲、全覆盖”,让学生在多元丰富的课程中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在赓续血脉、延续文脉中获得人文底蕴和文化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是建强实体平台,沉浸式感知历史文脉。学校投入专项资金建设安阳文化展馆,包含人工天河红旗渠、殷商文明、周易文化、民族英雄、传统建筑、历史名人及民俗文化等专题展厅,以“展览+教育+文创”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沉浸式文化育人场景;校园地标建筑与安阳特色文化深度融合,建设了以周易文化为元素的校园场景,以甲骨文撰写的百家姓文化墙和红旗渠雕塑等,让地方优秀文化以静态化、形象化的方式渗透于学校建筑、植株建设、雕塑标志、围墙花坛等方方面面,形成文化氛围浓郁、底蕴深厚的文化环境,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发挥文化育人功效。

  三是建精科研平台,学术化支撑内涵提升。学校整合校内外资源,先后成立红旗渠精神研究院、河南省殷商文化外译与传播研究中心,深化理论研究阐释,以高水平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提升文化育人内容的学理深度,使其成为涵养学生人文底蕴与文化素养的源头活水。

  四是建新数字平台,智能化拓展育人场域。学校建设“安阳特色文化教育”专题线上资源库,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体验,助力学生跨越时空限制,增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适应数字时代的文化素养。

  创新实践载体与价值转化,凸显文化育人实效担当

  学校坚持“行动导向、知行合一”,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将文化认知转化为服务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行动能力。

  一是开展深度体验实践,锤炼奋斗精神。学校每年组织师生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徒步28公里重走红旗渠,寻访当年修建红旗渠劳模,在身体力行中深刻体悟“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实干精神,锻造投身现代化事业所需的意志品质。先后组织“殷商文化源远流长,传承共谱文化新生”等90余支学生志愿服务队赴安阳周边地区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服务当地群众5万余人次。

  二是推动文创研发实践,激发创新活力。学校组织学生制作百余组红旗渠、殷墟等安阳特色建筑模型作品;与殷墟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共建实践基地,引导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毕业设计、竞赛等形式参与文创产品研发,多项成果获国家级、省级奖项并尝试创业转化,培养了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与市场应用能力,直接服务于文化产业现代化。

  三是打造品牌艺术实践,强化价值引领。学校成立红旗渠精神宣讲团、话剧团,原创《红旗渠·恁家在哪里》《红旗渠·中国姑娘》等红色剧目,被评为“优秀剧目”,开展巡回演出百余场,辐射观众近6万人次,并在“读懂中国”活动中获特等奖和一等奖;连续举办“安阳文化周”“甲骨文书法大赛”等品牌活动,学生创作安阳特色绘画作品入选河南省美展、国家美展等,使学生在艺术创作与展演中传承红色基因,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成为现代化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的价值共识。

  本栏图片均由安阳工学院党委宣传部提供

河南日报要闻 07安阳工学院:文化铸魂育英才 薪火相传绽芳华(奋进的河南——决胜“十四五”) 2025-10-14 2 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