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要素自由流动提供强力支撑

《河南日报》 (2025年10月15日 第 03 版)

  一趟中欧班列(郑州)从郑州圃田站开出。本报记者 聂冬晗 摄

  □安阳师范学院经济学院院长 刘君

  安阳对接京津冀的探索,跳出了传统区域合作中“被动承接”的惯性思维,通过构建“研发在京津、智造在安阳”的分工体系、“离岸创新+在地转化”的协同架构,实现了从地理区位优势向产业功能优势的转化,为河南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找准定位、构建特色竞争力提供了实践范本。从区域经济理论看,其核心价值在于以要素互补性重构与核心经济圈的联动关系,这一经验对全省具有重要启示。

  推动河南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需立足省域经济梯度与产业基础,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一是锚定产业链关键节点,打造差异化竞争格局。安阳以旭阳光电为“链主”集聚新型显示材料企业,成为京津冀高端制造的“配套枢纽”。全省层面,郑州航空港区应强化“双循环物流枢纽”功能,通过多式联运降低要素流动成本;洛阳可依托装备制造底蕴,在轴承、农机等领域培育“全国单项冠军”;南阳聚焦中药材、绿色农产品,构建“产地—加工—市场”全链条,形成“各有侧重、相互支撑”的节点网络。

  二是破解创新要素错配,搭建跨区域协同生态。安阳“北京离岸创新中心+本地科创中心”模式,有效化解了创新资源与产业需求的空间矛盾。全省可推进创新平台网络化,比如在郑洛建设“跨省联合实验室”,对接京津、长三角高校院所;在安阳、南阳建“技术转化中心”,推动创新资源落地;同时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破除户籍、编制壁垒。

  三是夯实制度性基础,提升市场一体化效能。安阳生态联防联控、文旅联动的实践,印证了规则协同的价值。全省需深化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建立统一市场准入与监管标准;依托黄河文化、殷商文化打造跨区域文旅品牌;强化交通物流联通,构建“1小时省内、3小时周边、5小时全国”物流圈,为要素自由流动提供支撑。

  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非简单规模扩张,而是效率与价值提升的系统工程。河南需以安阳经验为蓝本,将要素互补、功能协同、制度统一贯穿始终,方能在全国市场体系中形成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河南日报深读·区域 03为要素自由流动提供强力支撑 2025-10-15 2 2025年10月1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