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兵
经营贷本是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重要工具,但在部分地区,却被异化为“房贷替代品”。近来,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密集披露罚单,违规事由集中在贷款资金挪用、信贷审查不严、贷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上,揭开了伪经营贷链条的冰山一角。
经营贷乱象的出现并非偶然。2020年至2023年间,经营贷利率普遍在3%至4%,明显低于同期房贷利率。面对信贷考核压力,不少银行为了冲规模、抢份额,默许甚至参与了“包装”贷款的灰色操作:中介代办营业执照、伪造购销合同、虚构经营流水,一条完整的套利链条由此形成。部分借款人并非真正经营者,而是通过空壳企业套取低息资金,流向楼市首付或还贷环节。金融资源本应服务实体,却在套利中变了味。
如今,这些“假经营贷”集中到期。以三至五年期限计算,2020年至2022年发放的贷款正进入还本期。与此同时,抵押物价值缩水,借款人资金链紧绷,风险加速暴露。有企业主坦言,当年用经营贷买下的商铺如今市值缩水,银行要求补足抵押或提前还款,只能亏本卖房。对银行而言,经营贷抵押物多为房产或商铺,一旦估值下跌,安全边际骤减,不良贷款率随之攀升。部分中小银行的经营贷不良率已超过6%,远高于整体贷款水平。
表面上看,这是一场由套利引发的信贷风险,实质上折射出银行内部考核机制和监管体系的失衡。长期以来,部分银行过度追求信贷规模与增长速度,把放款多少作为核心指标,忽视了贷款去向、风险质量和贷后管理。这种“以量代质”的考核导向,让合规审查沦为形式,伪经营贷得以滋生。监管部门密集开罚,固然能起震慑作用,但若治理仍停留在“罚完了事”的层面,问题只会转移,不会消失。
防范经营贷风险,关键在于穿透。监管应通过科技赋能,实现对贷款资金流向的实质性监测。银行可利用大数据、AI风控模型,结合企业税务申报、水电使用、社保缴纳等非财务信息,动态判断借款人是否真正经营。同时,应健全贷后跟踪机制,对资金去向进行定期回溯,防止“放款合规、用款违规”的情况反复出现。
更重要的是调整考核导向,让银行不再为冲规模而放松审查。金融资源必须回归经济本源——让真正需要资金的个体工商户、初创企业和小微实体,能贷得到、贷得起、贷得稳。金融要稳,关键是看钱往哪儿去。让贷款流向真实经营、让审查穿透形式、让考核回归理性,经营贷才能回归本源,成为实体经济的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