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科学武器,捍卫世界正义

《河南日报》 (2025年10月15日 第 10 版)

  □姚大志

  202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象出版社适逢其时,出版了《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科学与科学家》一书。该书由清华大学杨舰教授主编,集结了国内10余位优秀科技史研究者共同撰写,通过20个生动而典型的故事,从军事科技、工农业生产、医疗卫生保障、科技交流与合作、科技管理等角度,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读者,讲述科学与科学家如何参与反法西斯战争,旨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弘扬伟大的抗日战争精神。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科学技术在多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家在各条战线上取得了辉煌业绩。与以往战争相比,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科学建立了更为紧密的关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比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更早爆发,同时也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时期,中国科技力量总体较为薄弱,但中国科学家从未置身事外,而是与世界其他国家一道,将科学作为手中武器,毅然投入到反侵略的正义之战中。

  该书主要包括两部分,各10篇文章,分别聚焦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科学家的历史贡献,以及反法西斯战争期间同盟国科学家及其科技突破。

  第一部分标题是“科学救国共筑新长城”,主要展现了民族危亡之际,中国科学家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推动国家军事科技发展,保障国民生命与健康,同时也扎实开展科学研究,与同胞一起筑起反抗日本法西斯的长城,为中华民族走向自立自强打牢科学基础。

  日本法西斯发动侵华战争后,悍然背弃国际公法,对中国军民使用化学毒气。赵承嘏、萨本铁等一批中国学者,运用工业化学、国防化学等知识,传播有关毒气危害和防护知识,研制防毒面具等重要物资。日军利用其占据优势的制空权,对中国军民造成巨大伤害。中国航空工程专家投身飞机整机设计和研制,相继设计出4种机型,包括3种教练机和1种巨型滑翔机,此外,他们因地制宜,利用本地竹、木等天然材料,创造性地制造机翼、机身蒙皮等构件。华北、华东等地师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在后方募捐、研制烟幕弹等装备。部分师生奔赴抗日根据地,采用土洋结合的办法,制造高规格炸药及雷管。

  第二部分标题是“捍卫正义携手建奇功”,主要从世界反法西斯阵营视角出发,讲述在战争环境下的盟国科学家及科技突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不少国家将本国青年科学人才送上战场,但到二战时,情况已极大改观。各国政府明确意识到,科学家在实验室可做出更大贡献。新的科技突破在反法西斯战场上及时发挥威力,甚至可能影响战争走向。

  雷达技术的快速进步,帮助英军有效对抗德国空军的进攻。苏德战场上,苏军装备新研制的“喀秋莎”车载火箭炮,不仅火力猛烈,而且机动性强,帮助苏军有效遏制德军闪电战的钢铁洪流,成为摧毁德军装甲部队的利器。大批优秀科学家参与“曼哈顿工程”,他们夜以继日地奋战,使反法西斯阵营及时掌握原子弹技术,深刻影响了战争整体进程。在德军对当时列宁格勒的重重包围中,全苏植物培育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努力保卫种子资源,并设法开展研究。面对断粮的极端情况,科研人员从未将一粒种子充作食粮。DDT发明后,作为高效杀虫剂投入使用,减轻了盟军士兵疾病感染与传播,显著减少了非战斗减员。从火炮弹道轨迹、军事密码破解,到原子弹研发,战争对计算提出巨大需求,催生了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让人类社会加速进入信息时代。战局要求大规模动员非军事科研力量为战争服务,包括大学、研究机构和工业实验室,在优秀组织管理者的领导和协调下,战时科研机构和管理机构应运而生,体制机制不断获得调整,科学的社会组织模式不断创新。与以往相比,科学更深地嵌入到人类社会之中,同时也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该书向读者呈现了战争期间,正义一方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从未中断。中外科学家在战争中经历传奇,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科学突破。这些人物和事迹表明,在波及全世界的战争环境中,科学家不分国籍、共同奋斗,为取得最终胜利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无论是雷达、计算机研制,抑或“曼哈顿工程”中,反法西斯阵营的科学家们,像盟军战士们一样,相互间展开了密切支援与合作。包括吴健雄、钱学森、周培源等诸多中国科学家,为反法西斯战争的科研进展做出了贡献。而不同国家的科学家也来到中国,加入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行列,班威廉、马海德、白求恩、柯棣华、李约瑟等,对很多国人来说可谓耳熟能详。

  该书从科学技术史角度,积极探索如何完善世界现代史叙事,推动将科技史与历史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向读者呈现出极具启发性的见解。抗战时期,航空工程专家王助为我国民族航空科技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回国之前曾担任波音公司首任总工程师。美国青霉素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很快就引起汤飞凡等中国学者的关注,启发了中国青霉素相关研制工作。沈同、万昕等中国专家面对抗战需求,共同推进战时营养学研究,与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科学家们进行频繁合作与交流。这些事迹说明,中国科技史与世界科技史是无法截然分割的。

  值得称赞的是,该书视野没有局限于过往战争,而是自觉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积极弘扬科学家的崇高美德,阐发科学对人类社会的长远价值。战争期间的科学家,不仅创造着种种战胜敌人、保卫祖国的知识与技术,而且在战时艰苦条件下,坚持不懈地努力,始终保持对现代社会的负责态度,为了全人类的幸福与未来,推动和发展科学事业。这蕴含着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发展科技归根到底是要维护世界正义,推动持久和平。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河南日报人文周刊·书香河南 10拿起科学武器,捍卫世界正义 2025-10-15 2 2025年10月1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