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辉市:城乡焕新 发展提质(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新乡篇)

《河南日报》 (2025年10月16日 第 T6 版)

  ①立高食品甜甜圈生产车间。

  ②小丘山农牧产业基地鲜鸡蛋分拣车间。

  ③卫辉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假期不停工全力赶工期。

  卫辉市“小板凳课堂”成为理论传播与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

  山水相依,卫辉市太行云天一号公路成为旅游达人打卡地。

  正在进行喷灌作业的南社村智慧育苗大棚。

  卫辉城市一角。李卫民 摄

  □李娟 关诗媛

  “十四五”以来,围绕建设“财智卫辉、人文卫辉、生态卫辉、和美卫辉”四个卫辉建设,这座豫北古城强力实施“内需培育塑造、产业转型提质、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开放攻坚、生态文明建设、民生强基固本”六大工程,走出一条融合乡村振兴、城市更新、产业升级的县域特色高质量发展路径——

  从“垃圾不落地”的美丽乡村到“宜居宜业”的智慧城市,从“兴村富民”的乡村振兴到“一区三园”的产业升级,卫辉市以系统性思维破解发展难题,全方位激活城乡发展新动能,用一组组跃动的数据、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书写着新时代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

  乡村建设:环境变美 沉睡资源变现

  “之前村口污水横流、电线乱缠,现在村里哪儿哪儿都很顺当。”近日,在卫辉市孙杏村镇杨大屯村,村民范清贵拧开家里的自来水笑着说:“新装了净水阀后,厨房管道再未堵塞。”他身后,文化广场的柏油路平整如镜,倒映着乡村振兴主题墙绘的斑斓色彩。

  走进李源屯镇东湾村,柏油路通到每户门口,垃圾分类亭整齐排列,污水处理站悄然运转。2022年以来,卫辉市创新探索“七个一点”资金筹集模式,实施推进“三通一规范”工程(农村道路、自来水、污水收集“户户通”,弱电线路整治规范),典型经验被国家乡村振兴局、省委办公厅肯定推广。截至目前,全市所有行政村基本实现自来水“户户通”,100%实现道路硬化“户户通”,92%的村庄污水纳入管网,90%实现弱电规范,50处绿地游园点缀乡间,乡村颜值与产值同步提升。

  在后河镇刘庄村,曾经的黑臭水坑变身荷花湿地,创新发展的庭院、坑塘发展模式带动群众户均增收千余元,还初步呈现“推窗见绿、出门摘果、临水赏荷”的生态景观。村民陈秀莹每天傍晚都要绕着300米长的亲水步道散步:“以前躲着走,现在朋友圈天天晒!”

  乡村环境变美了,如何让村集体有钱、群众得实惠?卫辉市用行动给出答案:该市以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为契机,立足山区、丘陵、平原均有分布的资源多样性、差异性特点,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不断丰富乡村产业业态,探索出土地规模经营、资产有效盘活、特色农业发展、近郊商业租赁、龙头引领带动等兴村富民路径模式,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形成了集体增资、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良好局面。

  唐岗村将土地经营权、资金等入股村级合作社,村民变股东,每年每家保底分红每亩600斤小麦,效益好还能二次分红。2024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86万元,较改革前增长600%。“保底分红每亩600斤小麦钱,加上效益分红,比单一种地强三倍!”村民李洪福算起账来眉飞色舞。

  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狮豹头乡南寨沟村将石头画艺术与民宿经济结合,村集体增收近10万元。抵鹿泉村整合全村240多间老旧房屋打造31处特色山区农家小院出租,并陆续打造了抵鹿泉民宿、烧烤庄园、露营基地等项目,村集体年收入20多万元。2024年,卫辉全市300多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的占92.5%。

  为端牢粮食饭碗,卫辉市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城郊乡、太公镇和安都乡,总投资3亿元的1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项目基本建成,初步实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大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村民感慨地说:“以前农田灌溉靠天吃饭,现在有了高标准沟渠,灌溉方便多了,粮食产量也更有保障!”

  城市治理:从“头痛医头”到“系统破题”

  “过去送孩子上学要绕一大圈,现在断头路打通,几分钟就能到学校。”卫辉市民王建军指着门口的劳动路双向四车道感慨。这条困扰周边群众十年的“肠梗阻”,如今成为城市次干道和景观大道,方便了群众出行,也提升了城市形象。

  “接连打通一批断头路,疏通的不只是交通,更是民心。”卫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卫辉市打通劳动路、卫州路等8条城市断头路,完成林桐线七里铺段疏通工程,启动学院西路、胜利路等断头路贯通项目,并完善相关配套服务,形成高效便捷的现代化路网体系。

  “城中村”改造作为城市更新中的一道“必答题”,一头连着民生保障,一头连着城市发展。过去,城中村改造往往头疼治头、脚疼治脚,缺乏整体规划。卫辉市按照“政府主导、国资主体,滚动开发、分步实施,市场参与、自求平衡”的原则,探索建立以汲水镇政府为实施主体、卫辉市投资集团为开发主体的城市片区开发模式,创新模式解决资金难题,用腾退土地出让收益来平衡项目征收补偿成本,片区化、街区化推进城中村改造,一体化、集约化规划建设,同步推进断头路打通、防汛排涝、地下管网更新,让城市“里子”与“面子”同步升级,不仅畅通道路“微循环”、改善居民居住条件,还增强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升了城市品质。

  在城市管理方面,卫辉市打出一套精细化管理与“大数据”相结合的组合拳,城市治理从“碎片化”转向“系统化”,规划设置了夜市集聚区、潮汐摊位等,推行“柔性执法”,既规范了城市秩序也保留了城市烟火气。

  基层治理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也为一方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卫辉市聚焦“两高四着力”,践行“五基四化”,创新构建实施五级联动、建强“五支队伍”、履行“五项职责”、聚焦“五个环节”和用好“五项机制”的“五五”工作体系,持续在“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中探索实践,有效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和基层治理效能。同时,通过建立党建引领协调联动机制、创新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深化群众全过程参与机制,通过机制创新构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经济发展:找准定位 特色产业集链成势

  在卫辉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银金达集团生产的PETG热收缩膜占据全球市场份额12%,百威啤酒每天700吨产能从这里走向全国。2024年,卫辉市食品制造、化工新材两大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66.5%,循环经济产业园、立高食品二期等重大项目稳步推进。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卫辉市做大做强食品制造、化工新材两大主导产业,改造升级绿色建材传统产业,集聚整合畜牧机械和散热器特色产业,以龙头企业带动重点产业链发展,大力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了以百威啤酒为龙头,以宝钢制罐、合兴包装、中富灌装、银金达彩印等为配套企业的酒饮品产业集群,从易拉罐制造到灌装线一应俱全;围绕立高食品,形成了以恒升面业、君乐宝奶牛养殖、安隆百万只蛋鸡、食品检验检测中心为配套的食品全业态产业集群。

  树牢“项目为王、招商为要”理念,卫辉市聚焦重点区域、丰富招商手段,依托商协会、节会等平台精准开展延链补链强链招商,吸引上下游企业和关联配套企业落地,形成产业链集聚效应。为拓展产业转型发展空间,卫辉市规划建设了“一区三园”。“一区”即产业集聚区,“三园”分别为食品产业园、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和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各园区根据自身定位,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吸引了一批优质企业入驻。

  去年7月,总投资30亿元的卫辉市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在卫辉市产业集聚区开工建设。如今,产业园核心厂房已建设完成,正在安装厂房内机器设备,预计今年11月完成联调联试,12月正式投产运营。依托卫辉银金达新材料,整个产业园区预计能实现百亿产业集群,有效促进卫辉市“中国包装名城”建设,实现食品包装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在小丘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全循环产业链:秸秆做成饲料用来养鸡,鸡蛋经过无菌处理后进入超市销售,鸡粪则制成农田有机肥,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产业园负责人介绍:“我们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不仅带动了周边农民增收,还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最好的城市软实力和城市发展的“金字招牌”。卫辉市健全项目签约、落地、开工、投产、达效全流程服务保障机制,优化简化要件办理流程,对重大项目实行“领导分包、一案一策、专班调度”,同时推行“一站式”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便捷。

  行业“奶油第一股”、广东立高集团入驻卫辉后,当地一个个工作专班、一件件暖心举措,坚定了企业投资河南、扎根卫辉的信心决心。在华北生产基地冷冻烘焙项目稳健运行后,立高集团再次把原本在南方投建的国产稀奶油项目放在了卫辉市。目前,投资1.5亿元的稀奶油生产线已顺利投产,并充分展现了投产即达产的高效运营能力。近年来,立高食品、英杰食品等一些招商企业落地卫辉后,在一期投产基础上纷纷追加投资,以实际行动为卫辉市营商环境投下“信任票”。

  一段征程的句点,也是新的起点。“近年来,卫辉市聚焦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统筹扩投资、促消费、稳主体、调结构、保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推动现代化卫辉建设提质增效,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新乡市委常委、卫辉市委书记崔红建表示,展望“十五五”,该市将持续聚焦“两高四着力”,努力在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中挺膺担当、进位升级。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卫辉市委宣传部提供

河南日报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新乡篇 T6卫辉市:城乡焕新 发展提质(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新乡篇) 2025-10-16 2 2025年10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