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
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经》里的悠悠吟唱,穿越千年风雨,表达出一个民族朴素的民生祈愿。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增进民生福祉。河南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就业、住房、教育、交通、养老、护幼……再小的民生事项,乘以一亿人,都是天大的事;人口总量、人口密度、人口流动量都比较大,这既意味着人力资源、市场规模潜力巨大,也意味着社会问题复杂多样,必须扎扎实实加强社会治理。
稳民生就是稳民心,抓民生也是抓发展。正确理解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要在速度中寻找答案,还要从民生福祉中发现逻辑,在安定有序里洞察缘由。持续加大稳就业促增收力度,近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超560万人,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城乡收入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衡,编制省“十四五”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规划,全面落实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等9大领域、84个服务事项标准;推动基础民生服务更加普惠,教育资源持续扩优提质,学前教育普惠率达91.3%,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扩容下沉,1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建设,县域医共体实现全覆盖,高质量“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全省养老机构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2024年底提高到63.4%,每千人口托位数大幅提升至4.6个,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加快完善;推动多样化社会服务更加可及,省科技馆、殷墟博物馆新馆等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成投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更加健全,基本实现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乡镇和行政村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
“十四五”以来,河南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聚焦“1+2+4+N”目标任务体系,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深化社会保障体系等,夯实民生之基,书写了高质量发展的民生篇章。一个个热切的民生期盼得到回应,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开花,全省上下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聚焦民生热点难点精心谋划、重点推进,为幸福“加码”、为生活“加温”,把广大群众关心的民生小事办成了暖心大事。
河南的发展成色,既是城乡巨变的雄壮交响,也是人民群众笑颜绽放的鲜活故事。它书写在消除贫困、乡村和美的振兴画卷里,书写在完善“一个也不能少”的大规模社会保障体系中,书写在不断增多的蓝天、不断延伸的绿道、不断改善的居住环境里,书写在让人民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的不变追求里。对河南而言,兜住民生底线,扎实办好民生实事,不仅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是稳住河南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从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看,改善民生不是经济发展的负担,而是重要的增长点、动力源。新的增长点往往就蕴含在河南亿万群众的基本需求中,破解民生难点、抓好民生工作,有利于培育新动能、提高长期增长潜力,既利百姓,又利国家,既利当下,又利长远。
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侧重量的积累转向侧重质的提升,呈现个性化、多元化、品质化新趋势。这也要求我们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新征程上,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推动教育资源扩优提质,扩大优质医疗服务供给,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在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为民谋福祉初心不变,改善民生永无穷期。“十五五”大幕将启,把“以人民为中心”化为一项项具体行动,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定能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之力,书写波澜壮阔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