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杨振宇
10月10日上午,洛阳市洛宁县赵村镇张营村村民韦启铭,把趁着小雨间隙抢收下来的一车玉米拉到附近的东下村粮食烘干企业进行烘干。“不烘干的话2天就发霉,那估计就没人要了,这一年都算白干。”韦启铭说。
韦启铭所在的张营村共种植玉米1500余亩,人均种植面积两亩多,他所遇到的问题,也是全村农民都发愁的。今年9月底开始,河南多地连续出现降雨天气,给“三秋”生产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为此,省农业农村厅及时向社会发布全省4900余台烘干机械位置、主体和电话信息,引导农民群众和新型经营主体就近烘干。同时,做好燃气、电力等烘干热源保障,动员各类烘干主体24小时开机。
在位于伊川县白沙镇的烘干企业车间内,机器轰鸣作业,湿玉米经过电烘干等工序,两小时内可实现水分快速降至安全储存标准。
“我们安排人员轮流开展烘干作业,4台烘干设备日处理能力达420吨玉米粒,600吨玉米棒的塔式烘干机全天候同时作业,满足邻近8个乡镇50个行政村秋粮抢收烘干需要,保证到一批烘干一批。”河南省伊川县聚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程永伟告诉记者,目前处于人停机不停状态,工人们三班倒,4台烘干机满负荷运转。为了保证效率,公司又租了2台烘干设备,拉回来接上电就能用,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将农民抢收回来的粮食烘干入库。
为了保证烘干设备正常运行,当地农业、气象、电力等多部门联动发力,织密烘干晾晒保障网,确保秋作物颗粒归仓。“我们关注到烘干企业负荷明显增加,立即组建服务保障队伍,建立‘一对一联系、点对点服务’机制,安排专人负责值守集中烘干点,保障烘干设备24小时连续运行。”国网伊川县供电公司白沙供电所所长田兵兵说,同时启动特事特办机制,现场受理用电业务,不管是集中式、分散式烘干设备,现场制定供电方案,确保当天申请当天通电。
“持续降水使秋粮收获和晾晒受到一定影响,推迟了小麦播种时间,但我们联合气象部门做好晴雨预报,滚动订正调整秋收策略。组织电力部门做好种粮大户、农事生产用电和农业器具保障,保证秋种顺利进行。”洛宁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海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