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国粮仓,更是粮食安全的“承重墙”

《河南日报》 (2025年10月20日 第 06 版)

  “中国饭碗能端得稳,正因为有河南这样‘敢扛、能扛、愿扛’的粮食大省在默默托底。”

  □李若凡

  河南向来有“中国粮仓”的美誉,也堪称我国粮食安全的“承重墙”。扛起“承重墙”的重担,从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四股气”——硬气防风险、智气破困局、义气托全局、底气夯根基。这四股气少一股,14亿人端牢饭碗的踏实感,就少一分托底。

  河南的扛,来自跟老天爷斗争的硬气。

  明知春旱烤苗、夏涝泡穗、秋渍闷谷、冬冻伤苗是四季难关,河南就把“闯关招”备在每一季。春旱用高标准农田灌溉系统帮麦苗“解渴”;夏涝靠耐淹品种让玉米“扛泡”;秋渍让烘干设备跟着抢收“救粮”;冬春提前发防寒技术指南、建气象预警网,护住麦苗“冻不着”。不赌“风调雨顺”,只凭“关关难过关关过”的硬气,把每季风险消弭于“稳收”的把握中。

  河南的扛,来自破“卖粮难”的智气。

  河南没困在“一斤小麦赚两毛”的局限里,而是用“智气”谋破局。以全国首部省级粮食产业文件《关于坚持三链同构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抓手,靠“三链同构”破局:延伸产业链,把小麦加工成速冻水饺、玉米转化为可降解餐盒;提升价值链,借全国首个主粮标准《豫麦》实现小麦“按质论价”;打通供应链,用“订单农业”让粮食直供工厂。不硬拼产量,凭“三链联动”让粮食“转起来赚钱”,把“粮袋子”拧成“钱串子”。

  河南的扛,来自“顾大家”的义气。

  河南没把粮食攥在手里“顾小家”,担当就藏在细节里。常年调出原粮及制成品约600亿斤,填补全国粮食缺口;邻省遇灾时,农机队连夜跨省支援,油费自己贴也毫不犹豫……这份“顾大家”的义气,不是“产量多就敢送”,而是懂得“中国粮食安全是一盘棋”,自己多扛一分,别处就少慌一分。

  河南的扛,来自夯牢根基的底气。

  河南没把粮食安全当“临时任务”,而是用制度筑底气。靠首部粮食安全地方性法规——《河南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筑牢制度根基:将880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电价支持纳入刚性约束,专设“粮食调控”章节为期货避险提供支撑;同时建省级种子储备库,让每季播种都不缺“好种”……不依赖一时干劲,只凭“制度管长远”的坚持,把粮食安全的“短期稳”变成“长期牢”。

  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里谈河南,不仅应该夸她“产粮多”,更应赞她“扛责硬”。

  与天斗的拼劲守住“有粮收”底线,增价值的巧劲稳住“愿种粮”人心,托全局的担当撑住“够吃粮”大局,夯根基的韧劲筑牢“长期安”底盘。这面“承重墙”从不只靠产量堆砌,更靠一次又一次“扛难”硬邦邦撑起来——中国饭碗能端得稳,正因为有河南这样“敢扛、能扛、愿扛”的粮食大省在默默托底。

河南日报评论 06是中国粮仓,更是粮食安全的“承重墙” 2025-10-20 2 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