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博物馆

牢记殷殷嘱托 谱写文字华章(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安阳篇)

《河南日报》 (2025年10月28日 第 20 版)

  文博基地揭牌。

  第九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

  文字边疆行活动。

  中国文字博物馆全景图。本栏图片均由中国文字博物馆提供

  □宁红亮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考察殷墟遗址时指出:“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为新时代文字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中国文字博物馆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聚焦“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紧紧围绕河南省“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打造和安阳市“中华文化新地标、中原文旅新名片”目标定位,全面践行“立足安阳、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理念,在学术研究、展陈创新、公共服务、文创开发、教育传播、国际交流六大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了“学术立馆、创新活馆、融合强馆”的生动实践格局。

  固本强基

  构建“三位一体”科研新格局

  中国文字博物馆始终将学术研究作为立馆之本,积极响应“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部署,着力构建集课题攻关、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于一体的“三位一体”学术研究体系。2023年,积极配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高质量完成第二批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评选,5项成果脱颖而出获评优秀,为“冷门绝学”注入创新活力。2024年11月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汇聚国内外顶尖学者50余位,聚焦文字研究与数字技术融合前沿,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为文字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与方向。同年年底,中国文字博物馆高质量创建了“安阳市甲骨文及古文字AI数字焕活及传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借助现代科技力量,积极探索新的传播手段,进一步推动文字研究在数字化时代的创新发展。2025年2月,中国文字博物馆推出的“‘汉字古今’——汉字数字化资源建设”项目成功获批教育部特色工作项目,构建起涵盖甲骨文、金文、简帛等古文字形态演变的全息数据库,为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态”数字支撑。

  焕彩出新

  打造“活态传承”展陈新标杆

  为聚力打造“殷墟甲骨文世界级文化地标”,中国文字博物馆持续优化展陈体系,让文物、遗产、文字“活起来”。宣文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完成第三次全面升级,新增12处数字化互动展项,实现了从传统“静态陈列”向现代“沉浸体验”的成功转型。续建工程“文以化人 字以载道”陈列荣获第二十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优胜奖,借助28个精心打造的数字化场景、36个趣味互动装置,生动具象地诠释了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深刻内涵。创新推出的“字里乾坤”未成年人专题展,设置27个寓教于乐的互动项目,深度融合AR/VR技术,逼真还原古代文字使用场景,打造了“可看、可触、可感”的青少年汉字教育专属空间。三年来,中国文字博物馆累计策划推出“墨痕千年——丝路文字的交融与共生”“全球首批甲骨文数字回归专题展”等近50场高品质原创特展,形成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新展”的常态化、活力化展陈新生态。

  夜间绽放

  拓展“博物馆+”服务新时空

  近年来,为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文字博物馆积极响应省市文旅融合战略要求,聚焦“有文化必安阳”“安阳,越夜越精彩”“安阳,一生必去的城市”三大主题,率先实施“博物馆延时开放”服务。宣文馆每日开放至20:00,博文馆周六日延长至18:00,形成“白天参观+夜间体验”的复合服务模式。龙年春节开展的“一字千年”“龙行龘龘”博物馆夜游活动,受到央视关注聚焦报道。2025年国庆中秋期间策划的“字博之光·甲骨秘境”夜游活动,在汉字公园湖心岛打造“光影甲骨”沉浸式体验区,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复原商代祭祀场景,设置甲骨文互动灯谜、汉字投影寻宝等20个体验项目,累计接待游客近4万人次,成为安阳“夜文旅”新亮点。同步开发“数字夜游”小程序,实现线上虚拟游览与线下实体体验的有机融合,有效推动短期参观“流量”转化为长期关注“留量”。

  古韵新创

  激发“甲骨文+”产业新动能

  “十四五”期间,中国文字博物馆深入践行安阳市委、市政府“更聚焦、更市场、更具体”发展导向,积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协同发展,将古老文字智慧与现代生活、时尚审美相结合,构建起全品类、多层次的文创产品体系,新增甲骨文主题文创产品超400款。其中,甲骨文十二生肖立体拼图、甲骨文魔方、小仓颉文具等明星产品屡获全国文化创意产品推介活动“终评推荐产品名录”和《中国好礼产业促进计划年度推荐产品名录》。2025年,中国文字博物馆入选全国仅十位的“中国好礼榜”,中榜优秀文创企事业单位。同时,打造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平台,广泛吸引高校和国内外优秀设计师积极参与,形成了“创意研发—市场转化—线上线下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切实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了“富起来”的产业发展目标。

  润心铸魂

  构建“立体化”教育新体系

  三年来,中国文字博物馆开展的线上线下教育活动累计触达超千万人次。“甲骨学堂”“汉字精神励少年”等品牌教育活动深入人心,30余万名学生在“同文同心”中夯实文化自信根基。博物馆“汉字源流绎古今”获全国文化遗产研学十佳案例;“文字里的中国·家国情怀”展教合一青少年社教案例入围“2024年全国文博社教宣传展示活动”百项创新案例;中国文字博物馆志愿服务团荣获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称号;中国文字博物馆成为学习强国平台全国首家文博基地。“文字边疆行”主题活动自2023开展以来,通过“展览+科普课堂”双线模式覆盖服务新疆哈密、云南广南、广西龙胜等地区近5万人。2024年7月,在哈密市巴里坤县建成开放文化润疆实践教育基地“文字里的中国——家国情怀”展馆,逐步成为天山深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2024年9月,中国文字博物馆承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学第一课》,并通过跨省联动活动方式,将甲骨文课堂延伸到天山脚下、贺兰山畔,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社会效益显著。

  寰宇传声

  搭建“文明互鉴”交流新桥梁

  中国文字博物馆始终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使命担当,持续升级打造《汉字》国际巡展,三年来先后走进了英国、法国、挪威、意大利、埃及等国家以及我国香港。特别是2025年4月15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字里行间——汉字中的文明密码”主题展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庆祝联合国中文日举办的“诗意中国·浪漫风华”主题活动中亮相,引发热烈反响,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文字博物馆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持续推动汉字文化在新时代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响起来、用起来、富起来、走起来”,让承载三千年历史沧桑的古老甲骨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时代光华,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劲的汉字文化动能,让这一鲜明的中华文明标识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中熠熠生辉,历久弥新!

河南日报特刊 20牢记殷殷嘱托 谱写文字华章(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安阳篇) 2025-10-28 2 2025年10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