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蛟龙”号及其母船“深海一号”。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从2025年7月“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从上海出发,到10月底“探索三号”从北极回到海南三亚,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顺利完成。这次由四船共同实施的北极科考,是我国上世纪末开启北极科考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考察重点和成果如何?北冰洋正在发生哪些变化?记者随船进行了采访。
四船连发,北极科考能力跃升
7月6日,“雪龙2”号搭载100名队员从上海出发,航向北极。随后,“深海一号”“极地”号和“探索三号”载着近200名队员北上。
“从1999年‘雪龙’号独自参加,到今年四船连发,15次北冰洋科考,能力逐步提升,内容不断丰富,学科交叉和融合日益增强。”本次考察队领队张北辰说。
四船连发,均为我国新造的先进科考船。此外,载人深潜“双雄”——“蛟龙”号和“奋斗者”号是首次来到北极。
与有破冰能力的“奋斗者”号母船“探索三号”不同,“蛟龙”号母船“深海一号”没有破冰能力。对此,考察队实行“雪龙2”号与“深海一号”协同作业,“雪龙2”号破冰引航。“蛟龙”号勇闯冰区,实现我国首次北极冰区载人深潜,在北极海域成功完成10余次载人深潜。
“奋斗者”号及其母船“探索三号”则实现了极区深潜科考作业的船载/潜载国产技术的突破,并开创了在北极密集冰区“船潜协同”的移动式冰潜新模式,使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北极密集海冰区进行连续载人深潜的国家。
冰雪之下,生机勃勃
北冰洋,很容易让人以为是一个荒芜的世界。
本次北极科考除了开展底栖和中层生物拖网等传统调查方式之外,载人潜水器首次搭载科学家潜入海底调查,同时使用ROV(无人遥控潜水器)和Lander(海底生物影像观测系统)等设备开展底栖生物的可视化调查。
“蛟龙”号、ROV共下潜10余次,拍摄了大量珍贵的深海生物影像,“蛟龙”号带回了海蛇尾、海鞘、海蜘蛛等高完整度的生物样品。
拖网作业获取的丰富底栖生物样品,同样展现了一个多样的海底生物世界。经初步整理,“雪龙2”号开展的底拖作业获得5000多个底栖生物样品,涵盖棘皮动物、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等6个门类,为极地生态研究积累了珍贵的实物资源。
本次北极科考首次按水深梯度在陆架—陆坡—深海剖面上布放Lander。获取的影像资料显示,陆架和陆坡区的生物群落以泥海星、伞状海鳃等占优,深海盆地则出现了巨型海参——透明科尔加海参的高密度带。
海冰加速融化,北冰洋的生态系统正经历重组
再次置身北极,考察队首席科学家林龙山感叹“北冰洋的海冰正在加速融化”。
“15年前我参加中国第4次北极科学考察时,高纬度地区有水道出现,但水塘较少。这次则发现了更多的水塘,说明海冰融化更多、更快了。”林龙山说。
与第4次北极科考相比,一年冰比例在增多,多年冰比例在减少。海冰覆盖度在15%至80%之间的水域的范围变广、数量变多。
当北冰洋的海冰覆盖范围不到100万平方公里时,科学界称之为北极的“无冰时代”。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一份评估报告认为,北冰洋预计最早将在本世纪中叶前后出现夏季无冰。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加速消融,东北航道无冰的日子增多,可航行的时间变长,航行在这里的远洋货轮种类也在增多。今年9月下旬,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航线首艘货船从宁波舟山港出发,经北极东北航道前往欧洲。20天后,货船抵达英国弗利克斯托港。
张北辰说,中国北极科考不断加强对北极地区海—冰—气相互作用的研究,促进应对北极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稳步增强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和利用北极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北极环境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据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
执行本次科考任务的
4艘船
均为我国新造的
先进科考船
“雪龙2”号
是全球首艘艏艉均可破冰作业的极地科考船,能在1.5米厚的冰层中破冰前行
“深海一号”
是7000米级“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母船,配有实验室和无人缆控潜水器作业系统
“极地”号
能破1米厚的当年冰,可同步完成多学科综合科考任务
“探索三号”
是全球首艘具有破冰能力的载人深潜作业母船,搭载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可实现全海深、全海域载人深潜
资料来源:新华社
制图:党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