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逐绿满目新(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洛阳篇)

——新安县“两山”理念实践之路
《河南日报》 (2025年11月17日 第 T6 版)

  黄河新安段碧水湛蓝映青山。

  千唐红5G数字辣椒示范基地辣椒采收机正在作业。

  涧河(新安段)获评省级美丽幸福河湖。

  新强联风电精密轴承产品加紧生产。

  万基研发超薄铝箔助力产业升级。

  汉服游客乐玩千年樱桃沟。

  天下黄河洛阳美,万山湖水新安澜。

  □高月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自巴颜喀拉山北麓奔涌而来,九千里波涛浩荡,在新安化作37公里安澜;168平方公里的广阔水域环抱中,呈现出“水域三千里,星岛万颗珠”的黄河万山湖大美景观,描绘出一幅山河相依的壮美画卷。

  这幅画卷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新发展理念在山河间的生动映照——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二十年光阴流转,这一科学论断指引着新安破除“竭泽而渔”的发展桎梏,蹚出“生态增绿、产业转绿、风口创绿”的新路,找到了破解保护与发展难题的“金钥匙”。

  1 生态增绿 从“石缝植绿”到“生态绿洲”

  “铁锹挖下去全是碎石子,头一年种的树苗,冬天冻枯了一半。”11月13日,站在石井镇拴马村的山坡上,新安县林业局技术人员邓穹摩挲着一棵碗口粗的侧柏,十年前的造林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彼时的石井镇荒坡古渡口,自然条件恶劣,千余亩荒山中90%是黄矸石,土层稀薄,树木难生。“山高岭多沟谷碎,七岭二山一分川”的地貌特征,让新安在守护黄河安澜中肩负着涵养水土、防治流失的重任。

  在黄河沿岸的石缝间植绿,是对毅力与智慧的双重考验。新安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规划见绿、见缝插绿、提质优绿、协力植绿”为路径,将沿黄荒山困难地作为主战场,全面开展查缺补漏,持续推进沿黄绿化巩固提升——

  为固土保水,新安大力推进黄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工程,累计投入8亿元,打造了大河田园、畛河生态谷、洛阳神仙湾等一批水保项目。通过工程造林与飞播造林相结合,沿黄5镇宜林荒山披上绿装,筑起一道坚实的沿黄生态屏障。

  治理不止于山,更延伸至水。

  新安境内涧河、畛河等8条河流,与黄河血脉相连。为提升全域防灾减灾能力与河道防洪标准,新安将小流域“两清一护”治理与县域主干河道高标准整治统筹推进,全面推行河长制,创新融资模式,实施了“八河一渠”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

  着眼长远、科学布局,新安着力优化县域水资源配置格局,启动实施引畛济涧工程,年引水量达1251万立方米。隧洞沿线规划建设的正村水厂与城北水厂,日供水能力分别达1万、3万立方米。依托青要山峡谷启动的青要山水库项目,进一步保障了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需求。

  如今,全长160公里的黄河古都一号旅游公路,如一条丝带串联起10万余亩新造林地,全县311个行政村(社区)实现绿化覆盖,共同构筑起一道生机盎然的生态长廊。

  监测数据显示,林麝、黑鹳等珍稀动物重现山林,红豆杉、连香树等植物悄然归来。“鸟儿最识好环境,它们用翅膀为新安生态投了票!”摄影爱好者周新江的镜头记录着变化:新安鸟类种类逐年递增,白鹭群栖已成常态,二级以上保护动物名录不断刷新。

  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园林县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省级森林城市……一项项荣誉,印证着新安的绿色蝶变。涧河(新安段)获评省级美丽幸福河湖,成为水清岸绿的生动典范。

  从石缝求绿到满目葱茏,从水土流失到河湖安澜,“两山”理念在新安大地深深扎根,生态红利也正从山脊淌向沃野。

  2 产业转绿 从“四季有果”到“文旅富民”

  霜降前后,青要山镇小沟村的冬桃迎来丰收。种植基地内,村党支部书记袁艳丽与村“两委”成员忙碌地帮农户采摘。颗颗冬桃白里透红、饱满压枝,空气里浸润着清甜果香。

  “这桃能卖到8块钱一斤,一亩地收入2万多元!”桃农脸上漾开的笑意,是产业转绿最生动的注脚。

  在新安,四季更迭间,这样的丰收图景不断上演:五头镇的草莓、磁涧镇的樱桃、石井镇的杏李、铁门镇的葡萄……一张精心绘制的“特色优质水果图谱”,不仅串联起“四季有果”的产业网络,更标注着从种植到销售的现代化农业转型路径。

  山高岭多沟谷碎,四季果香有何秘诀?

  答案,一半在于“天赋”——北纬34°的暖温带气候,充足的光热与肥沃的褐土,是自然的馈赠。更关键在于“发展的眼光”——新安以工业化理念抓农业,推动设施化、科技化、品牌化发展。龙头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在磁涧镇省级樱桃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人工休眠、盆栽等技术,樱桃可在春节前上市,效益倍增。

  目前,全县水果种植面积超15万亩,年综合产值达23.2亿元。而这仅是“产业转绿”的序章。

  立足浅山丘陵独特地形,新安明确了“山水汉关、多彩新安”的发展定位,确立了“近郊型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区”“山水型农文旅融合发展样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标杆”的发展目标,构建了“一环一链三片区”的乡村振兴格局。

  向山要效益——以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千年樱红省级先导区建设为抓手,深耕“两红三优”特色产业,梯次打造连片示范区。樱桃、辣椒产业在科技加持下提质增效;北冶镇“虾菜共生”、磁河渔谷设施渔业等创新项目,实现了生态循环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目前,全县特色农业种植面积已达36万亩。

  向水作文章——聚焦“天下黄河”文化IP,以黄河古都一号旅游公路、济新高速、黄河小浪底库区航线为支撑,深挖37公里黄河干流、168平方公里水域潜力,精心打造“黄河山水生态游”和“绿色农旅近郊游”。

  黄河岸边的汽车影院、秋芬渔家的地道河鲜、黄土泊民宿的悠然垂钓……昔日静谧的河岸,因八方游客而焕发新生机,村民们在家门口变身“上班族”。

  生态优,产业兴,最终落脚于乡村美、百姓富。

  “不出村子能赚钱,出门就能进游园,流汗打打太极拳,日子赛过活神仙……”村民的顺口溜,道出了和美乡村的幸福感。

  “十村示范、百村整治”的画笔,在新安大地上细细描摹:11个美丽小镇各有风情,22个“四美乡村”各展其韵,1550个“五美庭院”花香满院。

  从荒岭瘠地到投资热土,从绿色农产品到和美新生活,新安以实践深刻诠释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3 风口创绿 从“传统工业”到“绿色动能”

  重磅落地! 

  今年8月,万基铝业(新疆)58万吨电解铝建设项目产能置换方案公示。

  该项目落地后,新安不仅通过跨省产能置换实现了传统电解铝产业的绿色有序转移,更腾出了宝贵的环境容量与能源指标,为本地铝精深加工产业链向高端化、绿色化升级创造了空间,同时也为新疆打造铝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增添新的动能。

  生态向美,产业向绿,绿色发展蹄疾步稳。

  回溯万基铝业的转型历程,正是新安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缩影。近年来,新安持续推动“凤凰涅槃、腾笼换鸟”,一手抓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一手抓新兴产业“聚木成林”,着力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重塑传统产业竞争力。围绕“铝精深加工、轴承装备、新特材料”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迈进。以万基为例,从十年前因电解铝价格过低陷入亏损,到投入85亿元布局60万吨高精度铝板带箔项目,将铝箔厚度压缩至0.0055毫米,实现每吨附加值提升2万余元。

  抢占产业发展新赛道。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瞄准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海上风电轴承、新能源电池箔等前沿领域加快布局、形成优势。依托万基、新强联等龙头企业,持续深化高性能铝基新材料研究院、轴承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上元、东大等科技产业社区集聚孵化效应,加快推动欣安新能源、中超新材料、香江万基金属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在新安大地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香江万基铝业从制取氧化铝产生的废母液中提取半导体金属镓,实现“废液变宝”;欣安新能源成功研发“铝矿提锂”技术,实现资源高效循环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盈创极光把一堆堆金属粉末塑造成航空发动机壳体、商业火箭引擎;新开源石化研制的钛合金油井管,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能源基建……

  从“转化绿”到“源头绿”,从绿色园区到创新高地,新安绿色动能向新跃升。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新安高新技术企业从47家增至125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43.7%提升至56.8%,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省级绿色工厂9家,新安轴承制造产业集群荣获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安经开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新安荣获“全国县域发展潜力百强县”“中部县域经济百强县”等荣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就‘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战略部署,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安县委书记王智表示,作为沿黄县,新安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聚焦“两高四着力”,扛实新安责任、彰显新安作为,既答好经济跃升、民生治理的必答题,更做优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加分项,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新安力量。

  本版图片均由新安县委宣传部提供

河南日报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洛阳篇 T6山河逐绿满目新(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洛阳篇) 2025-11-17 2 2025年11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