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短章

《河南日报》 (2024年01月17日 第 08 版)

  □赵大河

  模仿,一个镜头

  1997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香港回归之年。在时间的河流中,这一年如同参照物一般醒目。对戛纳来说,这一年是戛纳电影节50周年,也是大年。电影节组委会搞了一个纪念酒会,特邀历届获奖者参加。马丁·斯科塞斯、弗朗西斯·科波拉、安杰伊·瓦伊达等世界名导演荟萃一堂。今村昌平也在其中。

  这一年获金棕榈奖的是日本影片《鳗鱼》,导演是今村昌平。今村昌平是第二次获金棕榈奖,1983年,他拍的《楢山节考》曾获此奖。今村昌平是我喜欢的导演,他的两部获奖影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村昌平说科波拉威风凛凛,侃侃而谈。他与法国总统谈起黑手党电影,使席间气氛活跃起来。他有一种压倒一切的气势。

  和所有类似的酒会一样,有人大出风头,也有人沉默无语。角落里一位老导演,有一个非常醒目的鼻子,他与谁也不交流,看上去好孤独啊。他是谁?今村昌平向翻译打听。翻译又去向别人打听。一会儿翻译过来告诉他,那个老头是意大利导演亨利·柯比,他的获奖影片是《长别离》。

  《长别离》是玛格丽特·杜拉斯写的一部小说,亨利·柯比将其拍成电影,获得1961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故事讲述的是咖啡馆的女店主黛莱丝16年来一直苦苦等待丈夫的回归,却没有音讯传来。就在法国国庆节那天,咖啡馆门口一个哼着小调的流浪汉引起了她的强烈反应,她觉得他就是自己的丈夫。黛莱丝用尽各种方法,企图唤起失忆流浪汉的记忆,包括请她丈夫的姑母帮忙。但这一切都是徒劳,流浪汉始终没有记起一点往事,也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他的身份。

  “哦,《长别离》!”今村昌平一惊,“我看过,我看过。”

  亨利·柯比是剪辑出身,1961年拍了这部荣获金棕榈奖的影片后,又回去干他的老本行——剪辑。

  《长别离》中,女店主一直没弄明白流浪汉到底是自己的丈夫,还是不相干的人。最后,当流浪汉离开咖啡馆时,女店主下定决心,朝着他的背影喊了一声丈夫的名字。流浪汉闻声惊恐地停住脚步,随之高高举起了双手。

  网上有这个镜头的剧照。黑白的。流浪汉戴着帽子。虽是正面,但看不到眼睛,眼睛被帽子阴影遮住了。还有一部分面部也处在阴影中。他的手并没举得特别高,至少没有高过头顶。与脑袋形成一个“W”。尽管看不到表情,但给人的印象是:仿佛背后有一把枪指着,随时可能扣动扳机,一颗呼啸的子弹会夺去他的性命……但无所谓了,这是命,他准备接受,所以没有震惊和恐慌,有的只是条件反射。

  亨利·柯比也注意到了今村昌平。他与今村昌平的目光交接到一起,会心一笑。隔着桌子,不便说话。但目光在交流。

  ——我在聊你。

  ——我知道。

  ——我看过你的《长别离》,我很喜欢。

  ——我也看过你的《鳗鱼》,我也很喜欢。

  ——你的电影很打动我,我说的不是客套话,是真的!

  今村昌平离开座位,转身,模仿电影中那个经典镜头——举起双手。

  ——瞧,我没说谎吧,这个镜头太棒啦!我愿拿我的整部电影来换这一个镜头。

  亨利·柯比眼中立刻溢出了大滴的泪水……来自同行的褒奖给他极大的慰藉。

  他脸上挂着泪,含着笑,冲今村昌平抱拳致谢。

  今村昌平双手合十,送上祝福。他的眼里也蓄满泪水……

  展览开幕前夜

  展览开幕前夜,佩姬走进画廊。尽管不是第一次办展览,她仍然很紧张。一切应该已经就绪,可是,她看到的却不是这样。一些画还放在地上,靠着展墙,没有被挂起来。工作人员呢?他们也许吃饭去了,她知道他们会回来完成他们的工作,明天大门一开,一切OK。

  一个老头儿蹲在地上看着一幅画。谁呀?她想。她走过去,旋即认出:蒙德里安。这是杜尚向她推荐的“绝对的大师”。请他当顾问。“我会给他打招呼,”杜尚说,“但你要亲自登门聘请。”没问题,她说。她对杜尚言听计从。她知道蒙德里安,只要他挂个名,这个展览就有权威性。她登门拜访。蒙德里安很爽快,一口答应下来:“好,你把我名字写上吧。”

  她没敢劳驾大师亲自来给她把关。大师自己来了,完全出乎她的意料。

  她恭恭敬敬站到大师身后。

  大师正看着的是一幅无名画家的作品:《速记人物》。

  大师似乎没发现她,她在大师身边蹲下。大师仍然在看画,没有理她。

  她感到有些紧张,这幅画……色彩倒是明亮,可是——

  “很糟,是吧?”她怯生生地说。

  大师没回应她。

  她觉得尴尬。这幅画让她难堪。一幅杰作可以拯救一个展览,同理,一幅糟糕的作品也会毁掉一个展览。关键是,业内人士会怀疑她的品位,嘲笑她不懂艺术。她的确不懂艺术,但她有直觉,她能嗅出哪是好作品,哪是坏作品。再说了,她有杜尚这样的艺术家为她参谋,她轻易不会失手。这次,她要被蒙德里安鄙视了。想想蒙德里安作品的严谨,这幅画是多么随意啊。太不成熟了,没结构,用色随心所欲,简直不像样子。总之,完全是业余水平。

  “真不知道这幅画是怎么混进来的。”她说。

  大师老是盯着这幅画看,像是对她的羞辱。她想让大师把目光转向别的画。毕竟,别的画还有可取之处,不像这幅画,让她无地自容。

  她已想好,这幅画一会儿就会从展厅里消失,再也看不到,仿佛它从没存在过一样。对画家——那个……叫什么来着,她看标签,杰克逊·波洛克——她知道怎么说,不伤害他的自尊。艺术家都超级敏感,她可不想得罪什么人。

  这画的是什么呀,艺术也应该有逻辑,可是,这幅画,简直就是恶作剧,是小孩子的涂鸦,是一个嘲笑……她仿佛能听到从画布上喷出来的笑声。

  大师就是大师,一眼就看出这是垃圾,佩姬很佩服蒙德里安的眼光,幸亏有他,她才能提前发现这幅劣作。

  “大师,看看别的吧。”她说。

  “别的我都看过了。”蒙德里安说。

  他转过头来看着她,她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这是我见过的美国人画的最有意思的作品。”大师很认真地说,一点儿也不像是开玩笑。

  她困惑了。这幅画好在哪里?她实在看不出来。

  “大师——”

  “这个人,你要好好留意,他,前途不可限量。”蒙德里安说。

  她大吃一惊。

  “他,让我们这些老家伙们感到恐惧,他会干掉我们的。”蒙德里安说,“你记住我说的,不会错。”

  蒙德里安走后,那些工人回来了,她指挥他们将这幅《速记人物》挂到显要位置。

  第二天展览开始,她挑出那些潜在的买主,神秘地告诉他们,她要带他们看一幅非常非常了不起的画作。她带他们来到《速记人物》前,热情洋溢地夸赞这幅画作。她说:

  “美国,终于要产生自己的大师了,这个年轻人,杰克逊·波洛克,就是美国艺术的未来!”

  (赵大河,供职于河南省文学院,著名作家、编剧,著有六卷文集《时间与疆域》等。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杜甫文学奖等。)

河南日报中原风 08浮世短章 2024-01-17 2 2024年01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