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帅新
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传统产业延链升链、新兴产业补链强链、未来产业建链成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重点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质的突破。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载体是产业。加大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投资,加快传统产业延链升链、新兴产业补链强链、未来产业建链成链,有利于我省推动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和提升产业能级。加大新质生产力有效投资,是有效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增长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我省应强化有效投资的引导、拉动作用,以新质生产力重点产业链领域为主攻方向,完善产业支持政策,多措并举、积极稳妥扩大有效投资,把新质生产力培育成我省经济发展的战略新引擎、新支柱、新主导。
坚持科学谋划、系统兼顾的有效投资。在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投资策略上,既要有系统谋划、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又要有立足河南实际、兼顾发展周期、突出专业特色的总体思维。一方面,要突出战略导向,积极服务全省实施换道领跑战略、优势再造战略、数字化转型战略等重大战略,以长远目光、长足耐心加大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篇布局未来产业的产业投资,支持鼓励更多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向科技创新。另一方面,要强化系统谋划,立足我省发展阶段、突出比较优势,统筹考量发展需要和现实能力、中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科学谋划新质生产力投资布局,在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上下功夫,避免一哄而上、无序低效竞争。
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将成为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也是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领域。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加强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领域补短板,重点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等领域的项目投资,聚焦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等“六新”投资拉动,以有效投资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围绕做优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壮大高成长产业、谋篇布局未来产业,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项目投资力度,前瞻性加强对量子信息、氢能与储能、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等未来产业的项目投资布局,以有效投资带动新兴产业链群培育。
加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投资。传统产业在我省制造业中基数大、占比高,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将产生巨大的投资需求,要通过加大传统产业的有效投资,推动我省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改造提升。把握我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方向,以煤炭、化工、钢铁、传统制造业等作为存量升级的重点投资领域,重点在加速基础材料延链高端“新材料”、加快传统装备转型智能“新装备”、拓宽汽车产业智能网联“新赛道”、打造轻纺食品现代时尚“新品牌”等加大投资布局,引导企业加大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投入,鼓励和支持各类主体、各类资本为重点项目建设和设备更新改造提供资金支持,筑牢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后劲。
加大新质生产力产业投资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做好扩大新质生产力投资保障。一是加强政府资金引导。统筹用好各级各类政府资金、创业投资和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发挥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创新政府资金支持方式,带动各地和社会资本设立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等各类基金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中长期资本,强化对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重大工程项目的投资牵引作用。二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开发适应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创新信贷产品和应用新型融资模式,为新质生产力相关企业提供长期限、低成本信贷资金支持;积极支持相关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不断拓宽企业上市渠道,充分发挥中原股权交易中心功能作用,支持其增设科创板、“专精特新板”,做强上市后备板。三是强化市场主体投资。依托我省国企主业资源优势,引领、带动各类市场企业加大新质生产力投资布局力度,鼓励具备条件的各类企业独立或联合承担省级以上各类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研发、创新能力和产业化等建设项目。四是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投资。大力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支持建设政企联合研究平台载体,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省级以上新质生产力相关项目建设,同时以更大力度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合力。
持续优化新质生产力投资服务环境。一是强化规划导向,建立全省和各地区优先发展的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产品目录,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投向高成长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转型等领域。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全力推动新质生产力领域重大项目“物流通、资金通、人员通、政策通”,精简审批环节,缩短办理时限,加快相关重大工程项目落地。三是完善包容审慎监管。要坚持包容审慎原则,统筹监管和服务,适当放宽新质生产力领域产品和服务市场准入,深化科研人才减负松绑相关机制政策创新。四是营造良好投资氛围。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强化企业服务,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增强企业投资意愿,激发社会投资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努力营造全社会“敢投资、愿投资、善投资”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河南省铁路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