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之春

《河南日报》 (2024年02月04日 第 08 版)

  □李建峰

  崤山春来,书声浩荡。

  当年那些乡校,说起来可真寒酸。大的有百十个学生,多由昔日寺庙改建,那些小的只有一、二年级,随便在村头找一两间房,就可以充作教学点了。

  这豫西崤山一带,西起卢氏、灵宝,途经永宁、渑池,东至宜阳、陕州,连绵三五百里,寄存着无数大小村落。有村即有校,大村设校,小村设点。在那大山层叠褶皱里,像天上撒芝麻一般,散落着成百上千个乡校。

  有个叫青竹的女子,才从豫西师范毕业就落脚于此,教了七八个学生娃。村里人说笑话,这哪像个学校?倒像是四五月里,老母鸡引小鸡娃一样,叽叽喳喳,走哪带哪,走哪算哪。

  山因水增色,水因山添柔。可别小看这乡校,就如山里那些曲里拐弯的河溪一样,也是山村一景一色。往远处观想,那些不知名的小河溪,不也终是流向大河,奔往大海,成了大气候?再回头寻思,这乡校可不就是家国本源,起初或者只可流觞,而渐流渐远,终至浮舟载轮,托起民族未来?

  三年级上的音乐——

  春天在哪里呀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

  ……

  五年级上的语文——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上课了,老师教一句,学生念一句,一唱一和,也很中听。放学了,学生前头跑,老师后头喊,又叫又跳,颇觉好笑。这山村因乡校所在,变得热闹起来,有了生机,有了希望……

  后来,先是撤了远的偏的教学点。再后来,连村小完小也都并到乡镇上去了。这街上的学校,建得齐整。楼房高大,教室亮堂,操场宽展,掩映在群山之中,红绿相衬,确实看着显眼。有电化教学,有免费午餐,有专任老师,上体育有体育老师,上音乐有音乐老师。论条件,要比过去村校,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只是那些学生娃,六七岁光景,就要到离家几十里的地方求学,一周才能回家一次。来回车接车送,每周光这花费也得不少。

  当年的青竹老师,已做了乡中校长。这些年来,她似山中兰花一般,扎根穷乡僻壤,为这一方山水,增一抹亮色,添一缕幽香。县教育局要调她去,不去!市里学校要调她去,不去!

  过去乡中局促一隅,几百个学生,拘在巴掌大校园。学生跑步,要到校外省道上去。这青竹校长四处呼吁、多方奔走,终得列入国家中西部校舍改造计划,争取迁址重建。就在东山之下,选中一块向阳之地。

  青竹校长平时对学生好得跟妈妈一样,原则问题上说一不二:务要每人学习、生活、运动三个空间,均不少于两平方米设计建造。校务之余,她就戴上安全帽当起监工。两年过去,一所新学校在崤山深处拔地而起。开学典礼,师生齐唱校歌《期兹》——

  将军山前,官道河畔,木铎金声,弦歌不断,期兹乡校,代出英贤……

  时光悠然。再见青竹校长,已是白发苍苍。——想不到退休之后,她仍心系乡校。你道为何?却是当了乡中校长,每年中招,总有一些考不上高中的孩子就此辍学回乡,或务农,或打工,让她于心不忍。

  那年春上,青竹校长重回乡校。四十年前,她曾执教于此。只见桃李春风,难掩校舍倾颓,心中遂生一念,誓要复这乡校——往上走,是为优化教育。往下走,是为普及教育。老同学劝她,亲友劝她,学生劝她:干了一辈子教育,身体要紧哪,别再刺弹啦!不中,不中,任谁说都不中。弄批文,找场地,聘老师,筹款项,专找那退休老教师,还把自己攒的几万块钱搭上。这事最终让她弄成景了!从小学到高中,一下收了五六百人。

  乡校落成之日,这青竹校长亲自执笔撰稿,又让教音乐的老师依词谱曲,务要音节铿锵。校歌终于勘定,其名《念兹》——

  崤山洛水,怀兹学堂。林壑幽深,龙蛰凤翔。涧水涓细,源远流长。惠风时雨,润我稼稂。云霞蔚兮,自成文章。

  斯文乡校,在兹流觞。木铎悠悠,书声琅琅。不问低微,不畏寒凉。顽石有棱,璞玉含光。切磋如兮,各就圆方。

  天高地迥,念兹神伤。登峰远眺,把卷怅想。中原鹿肥,四海澜狂。士人弘毅,君子自强。前路漫兮,切莫彷徨。

  ……

  乡校复建,村子人欢马叫,重又活泛起来。正如这一打春,连绵崤山青绿之色可望矣。

河南日报中原风 08崤之春 2024-02-04 2 2024年02月0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