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起春的期盼

《河南日报》 (2024年02月04日 第 08 版)

  □李梅斌

  “冬吃根,春吃芽”,是哪个天才第一个把春天跟“吃芽”联系在一起,已不可考了。我记忆中第一次出现“立春”两个字,觉得“春”跟“芽”有关,是因为一盘春卷。

  三十多年前,春寒料峭,一家人聚在一起过小年。晚饭的最后一个菜据说是炸春卷,小孩子们突然就被按在座位上不让动了,怕跑来跑去撞翻了油锅。等一连串哗啦啦滋啦啦的响声过后,一盘金黄“小棍子”端上了桌,很快被几个孩子瓜分一空。我抢到的那一根形态完整、色泽诱人,两头微翘、中段饱满,油香、肉香与菜香交织在一起,让人忍不住冒着烫伤风险一口“咔嚓”下去。

  春卷从中间呈锯齿状断开,露出五彩缤纷的馅儿:鹅黄的是韭黄,翠绿的是香芹,雪白的是豆芽,花褐的是冬菇,粉红的是火腿。咀嚼时,焦脆外皮在齿间飞迸,扑簌簌化作更细碎的小脆渣,跟汁水四溢的馅儿会师,待味蕾依次完成对“香”和“鲜”的检验后,再缓缓下行。

  原来这包裹着多味头茬鲜蔬的炸货就是春卷。“立春”这一天,炸春卷是南方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那一年的小年夜恰逢立春,餐桌再丰盛也要端上一道炸春卷才算完整。年复一年“立春”中,我又吃到了韭菜豆芽鸡蛋馅儿的春卷、马兰头香干香菇馅儿的春卷……每一次在滴水成冰的季节里吃到限定版“立春”食物,心头总是会掠过一丝疑问:天这么冷,离春天还早着呢。立春立春,冬还在,春如何立?

  到北方工作后发现立春这天吃的是春饼。满街春饼店在每张桌子中间,几笼烫面薄饼众星捧月般放在正中,四周簇拥着各色配菜,橘红的胡萝卜、碧绿的黄瓜、微带青绿的大葱葱白切成细丝“生卷”;绿豆芽韭菜肉丝炒成“合菜”是为了“熟卷”;把肚丝香菇丝冬笋丝一起炒,这饼能卷出高级感;若点个京酱肉丝、酥而不腻的烤鸭一起卷,饭后得来一壶好茶,这顿饭才有个完美收梢。把饼一折两折三折,再将两头往中间一按,封口,托在掌心一看:这不就是个春卷嘛。南方与北方的饮食差异,这一刻得到了奇妙的消弭。少了一道油炸的工序,鲜物的本味在麦香衬托下更显激扬,也更健康。这也是苏东坡“蓼茸蒿笋试春盘”和陆游“春日春盘节物新”的文化延续。十几年吃下来,我突然发现没有什么是春饼不能卷的,一张手掌大的春饼摊开来,抹上酱,万物皆可卷,任何美好滋味都能被卷起放到嘴里。

  立春立春,卷起来就立得住。无论春卷还是春饼,卷起的其实都是对春天的美好期待。作为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永远在寒冬里过。可能是五九尾,也可能是六九头;可能跟小年重叠,也可能正赶上除夕。窗外或许依然寒风凛冽,但屋里早已温暖如春。聪明的古人在物换星移间敏锐捕捉到四季更替的迹象,又巧妙地用二十四节气将之固定下来。“立春”这一天,作为春季到来的第一天,在自然界或许只能找到细如发丝的证据,但毕竟已给了人们美好的希望。把春天的嫩芽卷起来吃下去,像是提前拥有了一整个春天,让人对未来的日子充满无限期盼。

  今年立春,我还想在餐桌上再加一道越南生春卷:把切得细细的包菜丝、生菜丝、胡萝卜丝、黄瓜丝和紫甘蓝丝连同焯过水的甜虾仁一起用洁白似纸、薄如蝉翼的米皮卷好,蘸上用蒜末、小米辣、酱油醋、柠檬汁、糖混合调制的酱汁。一口下去,想到的是中华美食传播之路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哪里生根发芽,就在哪里开出美丽的花;再一口下去,想到的是美食面前人人平等,强大的文化自信能让人接受和欣赏不同的美好事物,以更开阔和包容的心胸,看待世界拥抱世界。其实,不管是炸春卷、春饼还是生春卷,卷起的都是美好期盼,咀嚼的都是对春的向往。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憧憬,一起走进这个春天吧,去感受沉寂一冬之后猛然释放的巨大能量,去感受万物复苏的魅力和生生不息的活力。

河南日报中原风 08卷起春的期盼 2024-02-04 2 2024年02月0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