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华歌
立春,又称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重要的民俗节日,是我国古老农耕文化的体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正月节,立,建始也。”
旧时称立春为打春,至今家乡农人们还都习惯这么叫。宋代诗人晁冲之的《立春》中就有“自惭白发嘲吾老,不上谯门看打春”。立春,亦即开始温暖生长之意,阴阳转化,阴退阳升,生气始发,万物复苏,天气逐渐转暖,春天自此而始……
中国古代将立春起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意味着从立春这天起,大自然开始焕发生机。
历代诗人为立春写下许多优美诗句:李白的“立春时节雁杳鸣,苍茫空中犹有声”,杜甫的“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张栻的“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强至的“北风已作东风客,昨日何如今日暄。造化有期寻万木,阳和无迹走千门”,白居易、张九龄、卢仝、陆游……众多诗人留下的清词丽句,足见从古至今,人们对立春的重视、讲究、敬畏和珍爱。
立春这天,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卷春”(吃春卷)、“咬春”(吃萝卜或春饼)、“鞭春”(打春牛,多为自制泥牛,也有在真牛背上轻轻抽打)的习俗,除了对立春的看重、注重和尊崇外,还表示人们也在为自己打气鼓劲儿,希望在新年里更有活力,更加上进美好。
在我偏远深山的故乡,村人们像对大年初一那样看重和敬畏立春。我多次看到兰花婶等人,立春当天,各自抱着小孩儿,绕着春牛沿顺时针方向转三圈,据说这样孩子可以不患灾病,体健如牛。我和村里的年轻人觉得好笑,可作为一种风俗,大家还是觉得好玩。
乡间立春有很多禁忌,比如立春不能理发。发乃人身之草木,立春回暖,草木出生,损害刚出生的草木,是不合天地运行草木生长之理的。立春不搬迁。一年之始就动荡搬迁,新一年怎会有安稳日子?立春这天也不能躺着,因为这天是阳气起步、起升的时刻,应站立或坐着迎接美好的时刻。立春不能吵架,否则会全年不吉、诸事不利等等。
立春前一天,我的乡村称为迎春,这一天,村人也会慎重对待。前些年,村东坡石大爷患病,儿女精心伺候,他却在迎春前一晚郑重宣告,一定要在迎春和立春两天停药。儿女们怕耽搁他治病,苦苦相劝。石大爷怒斥家人:你们想让我快些死哩!自古以来迎春、立春看病吃药,一年都时运低,没好运气……谁再劝,立马给我滚出去!他女儿哭着去找德高望重的谭四爷,老人很庄肃地说,你爹是想图个好彩头哩!他不是急病,你们床前好好照护着,一旦感觉情况不好,再给他用药吧……
随着时光和时代的发展,人们在度过漫长幽暗的岁月、经历生活的跌宕起伏之后,早已不信立春的种种说法和禁忌,但却仍然恪守、敬畏着古代风俗和习惯,毕竟一年之计在于春,图吉彩是人类共有心理,希望能顺天应地,天人相谐,大吉大利,和和美美,福运流长!
立春,在这澹荡春光满晓空之日,暖烟轻逐,气回新和,天地万物,同始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