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有灵 见龙在田(了不起的甲骨文)

《河南日报》 (2024年02月07日 第 05 版)



书法/傅伟华 制图/单莉伟

  ▶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龙。 河南博物院供图

  □本报记者 张体义

  龙年春节即将到来,龙行龘龘,神州大地喜气洋洋。

  十二生肖中,绝大多数是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唯有龙例外。龙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动物,人们赋予龙各种神性:兴云雨、善变化、利万物。先秦文献中提到龙,往往与王权、上天相关联。如《诗经·商颂·玄鸟》中有“龙旂十乘,大糦是承”,《易经·乾卦》中有“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经历数千年历史演变,融入中华民族丰富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龙被定格为华夏民族的标志。

  在我国早期成熟汉字体系的代表甲骨文中有没有十二生肖的记载呢?

  安阳市文物局文化遗产与文物保护及考古研究专员于成龙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甲骨文中有“龙”,但没有十二生肖。十二生肖的概念出现在春秋战国,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有记载,十二生肖在完全定型之前,各地风俗不一样,选取的动物也不一样。

  甲骨文中有“龙”,不是十二生肖意义上的龙,那是什么龙呢?

  于成龙解释说,按照目前资料统计,甲骨文中大约有55个“龙”字,其含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地名,龙方,是与商王室关系密切的一个方国。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商代子龙鼎,鼎上的铭文“龙”应该就是地名。另一种含义和我们今天理解的龙是一致的,指一种能兴云布雨的神性动物。

  于成龙说,考古发现表明,中华龙文化历史悠久,辽宁查海遗址发现的“龙”距今8000多年了,内蒙古赵宝沟文化的“龙”距今7000年,河南濮阳西水坡的“龙”距今6500年,在距今5000年前后,从北方的红山到南方的良渚,到处都有精美龙文物出土,龙成为当时一种普遍的信仰与图腾。距今4000年以后,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夏之所以能够统一,得益于普遍信仰的龙图腾进行的精神统一。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多件绿松石龙形器,至此龙基本定型。商朝作为夏文化的承袭者,甲骨文中出现大量的“龙”字也就成为必然了。

  有学者研究认为,甲骨文中,“龙”就是龙宿的象形,“东方青龙”包含的七宿,连起来的形状像一条龙。青龙七宿的出没与降雨相互对应,古人认为龙掌管着降雨,而降雨又决定着农耕收成,农耕的收成则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龙成了农耕社会最主要的“图腾”。

  于成龙说,他更倾向于认为甲骨文中的“龙”字是对当时作土龙祈雨仪式的一种真实记录。卜辞中有“乙未卜,龙无其雨”的记录,还有“其作龙于凡田,有雨”,“凡”是地名,即在凡地的田野里筑土龙以祈雨。商汤祈雨是商代著名的历史事件,商代祈雨主要有两种方式:焚巫尪、作土龙。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求雨第七十四》中对以舞龙的方式求雨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文字记载有滞后性,以龙求雨的历史应该非常悠久。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舞龙求雨的活动逐渐由官方的正式礼仪变成了民间的一种娱乐,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内核也由求雨变成了娱乐。

  甲骨文中的“龙”字是个象形字,既像鳄,又像蛇,头角峥嵘,张着血盆大口,龇牙咧嘴,扭动身躯,长尾左右摆动。关于龙的起源,说法不一。考古学家李零依据对古文字、古代文献和文物的研究,指出龙是模仿鳄鱼、蜥蜴、蛇等爬行动物而成,扬子鳄是其原型。李零还曾专门论述龙纹与饕餮纹的关系,用一系列图片展示了青铜器上各种龙的典型形象,以及“龙”字字形从甲骨文、金文到后世演化的过程。甲骨文里的“龙”字模仿鳄鱼,头上长角。“龙”字头上尾下,作竖置状,有的左右反置,头朝左则尾朝右,头朝右则尾朝左。后来龙角逐渐变成一个像“辛”字一样的字,然后变成“立”,“立”字就是繁体“龍”字左上角的那一部分。战国时期,“龙”字变成左右结构,头在左,身尾在右,头作上辛下月,尾加三撇,表现龙鬣。秦汉时期“龙”字左半部变上立下月。小篆以后,“龙”字就基本看不出象形了。现在通用的简化“龙”字,只取繁体“龍”字的右半部,加以草书化而形成。

  斗柄东指,天下皆春。甲骨有灵,见龙在田。春天的田野,孕育着无限的希望与美好的未来。

河南日报特刊 05甲骨有灵 见龙在田(了不起的甲骨文) 2024-02-07 2 2024年02月07日 星期三